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保健与生活》 > 2006年第11期
编号:11365643
“专家门诊”何其多 含金量究竟有多高(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日 《保健与生活》 2006年第11期
     大家也许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医院的“专家门诊”实际上是“专家会诊”,上级卫生部门规定各专家每周出诊1~2次。各专科门诊医生将疑难患者集中起来,在固定的某一天请专家到门诊会诊,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专家所看的患者都是由门诊医生约定的,患者按约定时间接受专家诊治,解决门诊医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指导和帮助门诊医生提高水平,从而提高门诊质量。这种“专家门诊”,不必挂专家号,也不需多交挂号费。那时的“专家门诊(专家会诊)”声誉颇高,很受患者及年轻医务人员的欢迎和青睐。

    1987年前后,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各家医院都陆续开设了“专家门诊”。在“专家门诊”坐诊的医生一般必须是取得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以上的医疗(教学)人员。许多医院实行专家挂牌门诊,将出诊专家的姓名、职称、专业和出诊时间挂牌公告于民,患者根据公告牌上专家介绍,看“中”谁就挂谁的号,即所谓的“患者选医生”。这种“专家门诊”,挂号费比普通门诊高5~10倍,但大多数患者认为只要能治好病就值得,比托关系、送礼好得多。
, 百拇医药
    毋庸置疑,“专家门诊”的开设为方便群众就医、增加医院经济收入和扩大医院的知名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一些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诚信和责任感缺失,使“专家门诊”问题重重。

    “专家门诊”何其多

    据流行病学调查,人群疾病85%以上为多发病、常见病,“专家疑难病”的门诊量略大于15%当属正常,但目前的情况是“专家门诊”量达到甚至超过门诊总量的1/2或2/3,有的医院达到90%以上,而并无迹象提示国人的疑难病症比例有如此之高。另外,“专家门诊”开设得太多太滥,连那些厂矿、街道、机关办的医院和门诊部都设立了“专家门诊”。有人惊呼,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专家门诊”将会取代“普通门诊”,而“专家门诊”实际上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普通门诊而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另外,有的名不副实的专家不管什么病(甚至连实习医生都能看的常见病)也抓在自己的手上,而真正的疑难杂症却你看不好我也看不好。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患者逐渐对“专家门诊”失去了信任。为此,不少医院在开展“专家门诊”的同时,又纷纷挂出了“疑难病专家门诊”“名医门诊”“特需门诊”“首席专家门诊”等的招牌,有的新闻媒体还作了这样的报道,说此举是为了缓解“专家门诊”患者拥挤的矛盾,并说这样的门诊挂号费比“专家门诊”要高,配备的都是一些疑难杂症方面很有成就的医疗专家,他们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较好。可患者看了这样的报道,心里直犯嘀咕:这“专家门诊”还分一般的和不一般的?如一般的“专家门诊”看不了疑难杂症,“专家门诊”跟普通门诊又有什么两样?既然一般“专家门诊”名不副实,看不了、看不好疑难杂症,那么,要这样的“专家门诊”干什么,何不退回到名副其实的“普通门诊”而让那些医德技术双馨的“疑难专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门诊”。有的病人干脆一语中的:什么“疑难专家门诊”,还不是嫌挂号费低(5~10元),打出了“疑难”“名医”二字,变相增加挂号费呗!
, 百拇医药
    何谓“专家”?

    “专家”是个什么概念?在老百姓眼里,谁给他(她)治好了病,谁就是专家,无论你是主任医师还是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专家”的评定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现在的专家标准不清、概念模糊,如果不明确划分和规范“专家”的标准,照此发展下去,“疑难专家门诊”“名医疑难病门诊”“国家级专家门诊”“首席专家门诊”等招牌便会相继挂起来,导致“专家、名专家、著名专家、首席专家、顶级专家、国家级专家、国际级专家”泛滥,让老百姓看得头晕目眩,不知所措。

    目前,各地医院约定俗成的标准是以副高以上技术职称为界线,按职称的高低来定,看起来是不错,固然不少医生是靠真本事晋升上去的,但也有不少“南郭先生”是靠照顾、靠关系、靠权势等“混”上高级职称的,而那些低职称的医生中也不乏英才。相关人士认为,判别专家的标准不能只凭学历、职称,应看他是否具备对某专业或专病诊疗的独到认识和见解,是否掌握对疑难病症有效而独到的治疗方法。专家应为相关专业的领军人物,而且医德高尚,被病家普遍认同。专家的数量切忌贪多,宁少毋滥,杜绝滥竽充数。要能上能下,该下就得下。重用老专家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年轻人。建议卫生主管部门制定明确的标准体系,开展专家申报、推荐、患者评议,不唯学历和职称聘专家,行政核准后公之于众,让名医、专家名正言顺,避免滥竽充数,让有特长的医师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社会。
, http://www.100md.com
    “专家门诊”含金量有多高?

    平心而论,时下各医院十分盛行的“专家门诊”确实为不少疑难杂症和重症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专家”二字有时却含有不少水分。广州市天河区赵先生的遭遇,就让人哭笑不得。因患慢性鼻炎,赵先生常常流鼻涕,鼻塞。在某区级医院耳鼻喉科,专家为他做了常规检查,认为其鼻中隔偏曲,做个简单的小手术就可以根治鼻炎。验血、B超、心电图……一系列检查下来,赵先生傻眼了,医生开出的诊断结果写得清清楚楚:鼻腔未见异常。住院4天后,没有实施手术的赵先生花去的药费、检查费、住院费达1000多元。赵先生的求医经历,让人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专家门诊”的诊疗水平如何?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部刘全梁主任忧心忡忡地说,有些医生埋头做学问只为评上副高职称,可临床经验缺乏,往往导致高职低能。同样是副高职称,同样是“专家门诊”,省级医院的专家与区级医院的专家因为接触的疾病难易程度不同,医疗水平肯定也存在差异。所以,某些医院“专家不专”也就不足为怪。另外,值得提出的是,目前的医疗界职称考评不乏腐败现象。有些医生诊疗水平较低,却能靠材料造假和“关系”晋升职称。可见,单用职称来衡量一个人的诊疗水平是不全面、不准确的。高级职称者未必都是顶呱呱的专家,有的人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还不如一些中低职称者。个中原因,值得玩味。对于这些专家,请广大患者就诊时擦亮眼睛,仔细识别。

    另外,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医院的“专家门诊”之间的竞争逐步“变味”。如任意抬高专家的学历水平和技术职称,把副高说成正高,把兼职副教授说成副教授甚至教授,把请来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说成硕士研究生导师和教授。自行抬高专家的档次,夸大专家的诊疗范围和学术水平。对此相关人士提出,专家的资历和诊疗水平乃至名片应经上级主管部门严格审

    [ 下 页 ], 百拇医药(康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