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疗养医学》 > 2008年第7期
编号:11622380
膀胱超声检查在脊髓损伤康复病人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日 《中国疗养医学》 2008年第7期
膀胱超声检查在脊髓损伤康复病人中的应用

     我院自2003 ~2007年收治脊髓损伤患者154例,其主要并发症为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经多次重复膀胱B超检查及治疗前后对比,其结果为临床治疗及康复护理提供了较有价值的诊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54例均为外伤后致不同平面脊髓损伤,患者全部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92标准评定。其中男性142例,女性12例;年龄17~65岁,平均30岁。

    1.2仪器百胜AU3黑白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

    1.3方法膀胱适度充盈后,患者仰卧位,经耻骨联合上方各切面逐一扫查,做好各项记录。因脊髓后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故做前嘱病人多饮水,留置尿管病人关闭尿管1~2 h后检查,均能获得较满意的膀胱声像图。全部病例入院时做膀胱B超检查,治疗后(平均一个月)复查。
, 百拇医药
    2 结果(表1)

    3讨论

    1)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发生病变后引起排尿功能障碍,为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由于骶髓以上圆椎或马尾神经受损,排尿中枢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出现失禁型或潴留型排尿障碍。患者发病初期一般均在综合医院治疗,主要以对症及救治生命为主,往往忽视对膀胱的检查、观察及功能训练,数月后经康复治疗时,因排尿障碍,残留尿长期滞留于膀胱或反复倒尿,留置尿管造成尿路感染。因患者运动、感觉障碍,发生尿路感染时尿道刺激症状不明显,只能通过对尿液的透声、外观、尿中有无红白细胞、体温升高等感染征象观察。反复的尿路感染,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导致膀胱壁增厚,据观察以两侧壁、后壁及顶部增厚明显,可能与患者体位有关。膀胱出现上述改变,在给予有效抗炎、膀胱冲洗治疗后,经复查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尿路感染基本控制,为日后膀胱冲洗排尿训练奠定基础[1]。

, 百拇医药     2)骶髓以上脊髓损伤,常可因会阴部、横纹肌、尿道外括约肌收缩过强造成排尿障碍,残余尿量增多。正常情况下膀胱具有防御感染的能力,当残余尿量增多及尿潴留时,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了培养基,膀胱防御机制受损,造成尿路感染,尿液混浊,这是超声所见尿液透声差及尿沉渣形成的主要原因,经膀胱冲洗及抗菌治疗,B超复查时患者均能得到明显好转[1]。

    3)脊髓损伤后康复期患者由于排尿障碍带来的痛苦,往往饮水偏少,致尿液浓缩,加上长期卧床、不活动造成高钙血症及高磷酸血症及反复泌尿系感染,均是膀胱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少量小颗粒结石经膀胱冲洗数次后,即可排出体外[2]。

    4)脊髓损伤后所致的下尿路梗阻,为克服阻力,膀胱逼尿肌代偿性增粗,肌层增厚,膀胱内壁呈现纵横交错的肌柱致膀胱壁小梁小房形成,据报告,其形成原因还与尿套导尿有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膀胱B超检查应做为脊髓损伤患者常规检查项目,其操作简单,易重复,且价格低廉,对疗效监视显示了超声法的优点。根据探查结果,及时治疗,尽早实行康复护理及膀胱排尿训练,恢复有规律的排空膀胱,避免膀胱壁增生肥厚和容量缩小。控制并消除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尿道的平衡功能,保持或改善上尿路功能,尽量减少使用导尿管,嘱病人多饮水、多活动,降低因感染、异物结石形成而造成的膀胱内部防御机制下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适应社会生活,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1313-1329

    2周士坊,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46-448,530

    (收稿日期:2008-03-03), 百拇医药(王 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