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糖尿病之友》 > 2010年第5期
编号:11907336
步态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中国疗养医学》 2010年第5期
     1概述

    人类的步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从一处安全有效地转移到另一处。步行(walking)是指通过双脚的交互动作移行机体的人类特征性活动。步行需要全身肌肉的参与,包括人体重心移位,骨盆倾斜旋转,髋、膝、踝关节伸屈及内外旋展等,使人体位移的一种复杂的随意运动[1]。步态则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涉及行为习惯、职业、教育、年龄及性别等因素,也受到多种疾病的影响[2]。

    由于人类个体之间的内在差异,每个人的步态模式都是独特的。然而,由于每个人都有基本相同的解剖和生理结构,所以健康人的步行是在一系列相似的过程中完成的[3]。在这种周期性的和高度自动化的运动模式中,包含有躯体和四肢有节律的动态变化,在连续的步行过程中,各个步态周期之间的差异是非常细微的[4]。

    行走是人体日常生活中重复最多的一种整体性运动。直立行走运动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对人类行走时身体各部分,特别是下肢的运动和受力情况进行动态的数量化分析,这项工作逐渐发展为生物力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并被定名为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步态分析就是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评定及损伤机制的研究等[2]。
, 百拇医药
    同时,步态分析也是一种对人体行走方式进行客观记录并对步行功能进行系统评价的有效手段,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步态分析,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5]。

    2正常及异常步态模式

    2.1正常步态所谓正常步态是指当一个健康成人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坦的姿态行进时的步态,它具有如下3个特点[6]:身体平稳、步长适当、耗能最少。正常步态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肉的动态整合,是通过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7]。正常步态应该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灵活运动,身体良好的平衡能力以及头、躯干、四肢协调、流畅的配合运动[8]。正常步态很流畅的原因就是将重心最小限度地定位于骨盆,加上适宜的关节运动和适宜的力量,如果不能保证这些,则会导致异常步态的产生。
, http://www.100md.com
    2.2步态周期从一侧足跟接地起到同侧足跟再次接地止称为一个步行周期,由支撑相和摆动相构成[9]。支撑相是指脚与地面相接的时期,包括足跟接地、足掌接地、支撑中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5个时段;摆动相为脚离开地面的时期,由加速期、摆动中期、减速期这3期构成。在一个正常的步行周期中,支撑相占60%,其中大约有10%为双支撑相,摆动相占40%。这些百分比是通过正常人以较舒适的速度步行时测得的,随着步行速度的变化,这些百分比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加快步行速度会延长单支撑相的时间,而缩短双支撑相的时间[10]。步行时身体重心做上下约5°的移动,骨盆做幅度8°左右的前后旋转。正常步态的维持,应为髋关节前屈30°,后伸10°;膝关节充分伸展,屈曲60°;踝关节跖屈20°,背伸15°左右[11]。

    2.3异常病理步态临床上较多涉及康复介入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步态主要包括中枢神经受损(脑卒中)所致的异常步态(偏瘫步态)[12];大脑弥漫性损害(脑性瘫痪)所致的异常步态(如脑瘫所致的剪刀步态或舞蹈步态等)[13];小脑损害或疾患所致异常步态(“鸭子”步态)[14]及基底神经核疾患所致异常步态(如帕金森病患者的前冲步态)[15]等。周围神经损伤(特定肌群丧失神经支配)所致异常步态在临床也较多见,如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股四头肌步态、胫前肌步态以及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无力步态等[16]。但以上病理步态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其原发病史、临床表现及肉眼检测而确定,因此对于患者在行进过程中出现的步态异常尚缺乏定量和精确的分析,在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很难提出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 http://www.100md.com
    3步态分析的分类及方法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处理手段和已经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的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17]。步态分析可分为定性法(目测分析法)和定量法(仪器分析法)两种。

    3.1定性分析临床医生通常进行的是目测步态分析,即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的方法观察病人的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印象或按照一定观察项目逐项评价的结果,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得出初步分析结论[18]。目测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观察时需从侧、前、后3个方向分别观察患者行走时各关节、肌肉、骨盆的运动情况及全身姿势的协调性状况[19]。这种类型的步态分析无法提供量化信息,并且由于人类步行的速度和复杂化等原因,有很多局限性。如果是在病理步态下产生的差异或代偿,情况将更加复杂。因此,在步态训练的前、中、后还可采用直接或间接(录像)观察法,详细观察患者在行走时身体各个部分的变化[20],如头是否抬起;颈是否居中;患侧肩带是否下压、肩胛骨是否后缩或前伸;躯干是否痉挛、向患侧扭曲或向健侧倾斜;患侧骨盆是否上提、后突、向前或向后旋转;髋、膝、踝线性排列是否正常;患侧下肢负重及重心转移的情况;下肢伸肌、外展肌群肌张力增高及屈髋、屈膝、踝背屈的程度;双臂摆动的幅度;步长、步宽及步速;膝关节的控制能力;足的内翻和外翻;整体运动的对称性和协调性等[21]。
, 百拇医药
    3.2定量分析步态的定量分析在国内已逐步应用于临床及科研,为客观评定提供了一种精确有效的手段;可对步态分析的基础参数(步速、步频、步长)、时相与周期、站立相力矩及下肢关节角度等多种步态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指导步态训练。

    3.2.1运动学(kinematics)分析运动学分析是研究步行时肢体运动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步行整体时间与空间测定和肢体节段性运动方向测定。足落地的时间、空间类型是整合的步行运动的结束。在站立相和摆动相的时空连续性过程中,可测定基本变量来描述步态。这些数据可通过测量足触地时的间距和时间来获得,如使用墨水和纸、足开关及一些更加复杂的技术系统等[22]。

    目前多采用节段性运动测定,即针对特定关节或运动中心的三维动态分析。获得步行时关节各方向活动角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步行时相之间的关系。常用的分析方式有:①同步摄像分析。在4~8 m的步行通道周围设置2~6台摄像机,同时记录受试者步行图像,并采用同步慢放的方式,将受试者的动作分解观察和分析。②三维数字化分析。通过2~6台检测仪(数字化检测仪或特殊摄像机)连续获取受试者步行时关节标记物的信号,通过计算机转换为数字信号,分析受试者的三维运动特征[23]。同一标记物被两台以上的检测仪同时获取时,即可进行三维图象重建和分析。输出结果包括:数字化重建的三维步态、各关节三维角度变化、速率和时相。关节标记物一般置放于需要观察的关节或重力中心。③关节角度计分析。采用特制的关节角度计固定于被测关节,记录关节活动的角度改变,转换为数字信号并用计算机重建步态[24]。优点是操作比较简便,特别是对上肢的检查十分方便;缺点是难以准确记录躯体的旋转及倾斜活动等。, http://www.100md.com(孙嘉利 王桂清)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