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糖尿病之友》 > 2010年第10期
编号:11948204
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中国疗养医学》 2010年第10期
     【摘要】 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一种比较新的运动疗法,该方法通过限制偏瘫患者的健肢活动的同时对患侧进行集中反复作业训练,诱使患肢的使用能力提高。自应用于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以来,强制性运动疗法得到较大发展,其原则在神经康复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获得了成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 脑卒中;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上肢功能测验;康复

    肢体瘫痪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治疗和康复对于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伯明翰Alabama大学的Edward Taub教授发展起来并系统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偏瘫治疗方法。CIMT通过集中强化的塑形技术,同时限制健肢的使用而克服习得性废用(learned nonuse),最终达到脑功能重组的目的[1]。
, 百拇医药
    1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的机制

    1.1习得性废用理论习得性废用理论是强制性运动的理论基础,其理论来源于神经科学和行为心理学。Tower首次提出松鼠猴损伤单侧锥体束后不能使用患肢,但限制健肢的使用能提高患肢的功能[2]。Taub通过总结当时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习得性废用”的概念。

    “习得性废用”现象的发生其实是一种运动压抑现象。大脑或脊髓的损伤会造成一种“休克样现象”。切断一侧前肢传入神经的猴子,使用该肢体时常常不成功,如摔倒、拿不住食物等。相反猴子能用其他3个肢体很好地适应实验室环境。一段时间后,猴子学会了用健侧肢体完成这些活动,逐渐形成了所谓的“习得性废用”。阻断猴子一侧前肢的传入神经几个月后,采用强制装置限制动物的健肢活动可明显改变废用的强化过程,强迫动物使用该肢体。如果强制装置保留几天或者更长时间,使用患肢的习惯获得一定的抗力后,就能克服习得性废用,并可保留较长时间。

    脑卒中患者经常遗留永久性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而且运动损害常常是单侧,这些特点与猴子一侧前肢传入神经切断后的情况相似。在脑卒中急性和亚急性早期,患者尝试使用患肢往往不成功,而使用健肢常能获得完全或部分成功。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不使用患肢的倾向得到强化,“习得性废用”得以形成并长期存在,无限期掩盖了患肢参与运动的潜能。Taub等[3]提出了克服习得性废用的“塑形”技术,即让练习者用患肢连续地做一刚刚超过现有运动的动作或接近一行为目标,患者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能完成,完成后继续增加任务难度,提高运动能力。通过塑形训练,结合限制健肢使用,能最大限度地克服患者的“习得性废用”。
, 百拇医药
    1.2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皮质重组在1971、1974年Glassman做了灵长类动物运动皮质损毁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实验,那时他就已经发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4]。Nudo等[5]使用皮质内微电极刺激的方法在成年松鼠猴体内研究了脑损伤后皮质重组的情况。结果显示,患侧前肢训练后导致明显的皮质功能重组,特别是缺血区周围。1998年德国Jena大学的Liepert等[6]研究了脑卒中患者经CIMT前后的运动皮质重组情况。他们应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测量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区的变化。最后发现,在损伤灶周围,运动功能区发生了重塑现象。即使是恢复后期患者,其运动区也可在治疗后扩大。另外,应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研究强制性治疗后脑功能重组情况也表明,运动皮质的激活向病灶对侧大脑半球转移[7]。近年的研究还发现,CIMT能通过促进梗死灶周围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8],还可以通过促进内源神经干细胞激活来改善神经功能[9]。
, 百拇医药
    2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的内容

    CIMT的关键是集中、大量、反复练习患肢,限制或减少健侧肢体活动,使之发生应用依赖性皮层重组。CIMT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限制健侧肢体的活动脑卒中患者的健侧肢体需要利用休息位手夹板或塞有填充料的手套限制其使用。仅在洗浴、上厕所、睡觉及其他可能影响平衡和安全的活动时才解除强制,同时使用吊带限制健侧上肢的活动。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 d。CIMT始终要求受试者用患肢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虽然一些日常生活活动需要两只手完成,但仍要求受试者在监护人的协助下用患肢完成。

    2.2塑形技术(shaping techniques)在限制健肢的同时,集中、重复、强化训练患侧上肢能有效克服脑卒中患者在功能恢复时形成的习得性废用。Taub和Wolf提出强化训练患侧上肢的塑形技术[10]。塑形技术是指通过训练使患者获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一种行为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是嘱患者用患肢连续地做一刚刚超过现有运动能力的动作或接近一行为目标,患者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完成,完成后继续增加任务难度,逐步增加患肢的运动幅度,提高运动能力。一般每天强化训练6 h,5 d/周,连续10~15 d为一疗程。Taub和Wolf[11]在前期的研究中形成了大约60个塑形任务。可以从中为每个患者选取15~20项进行训练。训练内容的设计要紧密结合日常活动,日常活动时间,鼓励患者进行实际的功能任务练习。
, 百拇医药
    塑形技术程序:①精心选择适合每个人的任务活动。②如果他们最初不能独立完成这种活动,就对活动中的各部分进行辅助。③提供经验性的语言反馈,或对其活动能力的微小提高给予口头表扬。④进行示范以促进任务完成。⑤治疗师与患者接触的时间以及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也被限定。

    另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积极主动地使用患肢完成一些动作,并且不断加高动作难度,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将医院康复与日常活动结合。

    3CIMT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1981年Ostendorf和Wolf[12]对1例偏瘫患者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应用CIMT治疗。目前,CIMT疗法在临床中已有多家应用的报道,特别是在慢性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取得明显的效果。

    3.1适应证CIMT并不适用于所有脑卒中患者。主要适用于脑卒中慢性期(上肢和下肢),入选CIMT治疗的条件包括标准条件和较低条件[13]。
, 百拇医药
    3.1.1标准条件(脑卒中后大约有25%患者符合此标准)①脑卒中时间超过3个月。②年龄18岁以上。③患侧腕关节伸展>20°,拇指和其他4指中任何两个手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展>10°,且动作1 min内可重复3次。④患侧被动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屈曲和外展>90°、肩关节外旋>45°,肘关伸展<30°,前臂旋后和旋前>45°。

    3.1.2手臂功能最低标准(脑卒中后大约有25%患者符合此标准)①患侧腕关节伸展>10°。②拇指外展>10°,其他4指中任何两个手指伸展>10°。

    3.1.3手臂功能极低标准(脑卒中后大约有25%患者符合此标准)极低运动标准是他们用任何能控制的抓握形式从桌面上提起一条抹布,然后放下。, 百拇医药(王 刚 徐 莉)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