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6年第11期
编号:11310296
莫“介入”别人的生活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日 《心理与健康》 2006年第11期
     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没有所谓“隐私权”的。

    从大环境来看,地窄人稠,人口密度过高,人与人之间的空隙极有限,无法保证过那种绝对不受干扰的生活。一排排紧密的房舍,摩肩接踵,一家烤肉百家香,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坦诚相见,根本谈不上隐私。这是外在非人为因素,尚有克服之道,比如拉下窗帘、关上门等等。但是真正令人厌恶的,却是人为因素。

    中国人向来有串门子的习惯,若不幸附近住了位长舌妇、无聊公,不论谁家的鸡毛蒜皮都会变得人人尽知,成为马路新闻。好在近年来,公寓、大厦林立,这类“行走电台”已渐减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修养进步了,或是懂得尊重别人的私生活。遗憾的是,以往只限于无知者的行径,现在却普遍存在于一般知识分子之中,一些道貌岸然的人以挖掘他人的隐私为乐事,以谈论他人感情生活为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实在是一种极不高尚、极不光彩的行为。

    说起来,好奇是人类的天性,若能用到光明正大的途径,往往是促成发明以及研究、探险的动力。可惜对大多数凡夫俗子而言,不但没能善加运用它的正面功能,反而用来从事破坏攻击,不仅可惜,实在是一种罪恶。喜欢听花边新闻,探别人隐私,基本上是一种建筑在幸灾乐祸上的好奇心,可以称之为“阴暗的好奇心”。

    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不屑于刺探他人隐私的,从言谈话语可见人的层次。我曾见过一位沉默寡言的真君子,每当有人在他面前提及某人的私生活时,他总表现得寡言少语,致使对方没有兴趣再聊下去。但若是和他谈天文地理、文学、音乐等诸多话题,他顿时兴致勃勃,滔滔不绝。

    根据心理学分析,对他人的生活兴趣过高的人,多半缺乏自信,甚至包藏着嫉妒心,不是吗?生命是这样的短促,要做的事却那么多,哪有时间浪费在关注别人的私事上,这太不值得了!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都相当大,拥有一种宁静不受干扰的私人空间,便成为每个人真切的愿望。我们要学会尊重对方避而不谈的权利,尊重对方保留隐情的选择,不必凡事“穷追不舍”,非欲知不可,这是一种极高的尊重、信任与爱。, 百拇医药(彭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