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1)
摘 要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且同时存在多种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的临床症候群,西医主要是针对其各个组分疾病分别进行干预,缺乏针对病因的整体治疗,而中药复方因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方式,故有自身独到的优势。在代谢综合征诊治领域,如何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长处、优势互补是今后值得深人探讨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中西医结合诊治
中图分类号:R259; 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8-0374-05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 http://www.100md.com
WANG Tian-zhan,FU Xiao-dong
(Department of TCM,Huashan Hospital & Institute of TCM,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
ABSTRACT Metabolic syndrome has been used to describe the clustering of individual risk factors based on insulin resistance. Western medicine focus o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each disease rather than the overall treatment for the causes,whi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ts with muti-channels and muti-targets. Therefore,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worth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insulin resistance;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IR)为基础且同时存在多种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的临床症候群,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症以及血脂异常。近年来,又有学者陆续主张将高尿酸血症、高瘦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微量白蛋白尿、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血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也列入其中[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MS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本文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MS的诊治策略。
1 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8年对MS的定义是:以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或糖尿病和(或)IR为必备条件,且同时存在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TG)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微量白蛋白尿4项中的2项以上[2]。该定义首次为MS提出了量化标准,但由于诊断IR需采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不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http://www.100md.com
为了更好地筛选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并及早进行干预,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 ATP Ⅲ)》[3]不再采用胰岛素钳夹试验而提出了较为简单的MS诊断标准:在中心性肥胖、高TG、低HDL-C、高血压和高血糖(IFG或糖尿病)5项中至少达到3项。同WHO的诊断标准一样,《NCEP ATP Ⅲ》也将高血糖纳入了诊断范围。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了适用于临床的MS定义,将中心性肥胖作为诊断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存在2项以上《NCEP ATP Ⅲ》定义的危险因素即可诊断为MS[4]。IDF首次提出了以腰围表达的中心性肥胖作为诊断的先决条件,并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种提出了判断中心性肥胖的不同腰围切点。
我国于2004年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群的MS诊断标准。2007年我国血脂防治指南联合委员会在此基础上作了修订,制定了《中国血脂防治联合指南》[5](表1)。
, 百拇医药
尽管不同卫生组织制定的MS诊断标准有所差异,但从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医学界对MS认识的不断深化,具体特点包括:1)将肥胖作为IR的外在标识、特别是突出了中心性肥胖在识别MS中的作用;2)不再强调糖代谢异常为必备条件,而是逐步突出了脂质代谢异常在MS发生中的地位,并将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由一项指标拆分为两项指标;3)调低了血压、血糖和脂质异常的切点,使高危人群能更早地获得警示和干预。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2.1 西医对MS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MS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与遗传易感性、不良生活方式和中心性肥胖等密切相关,其中IR是发病的病理基础。脂肪组织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影响代谢的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影响炎症反应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影响纤溶功能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PAI-1等。这些细胞因子的分泌失调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重糖脂代谢紊乱、细胞氧化应激、血管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6]。
, http://www.100md.com
2.2 中医对MS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MS的病因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多食少动而脏腑受损,主要矛盾是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有效转化,相当于中医学中“气化障碍”的表现、特别是脾气的化生障碍。MS患者因气机不畅,引起脘腹胀满、胁肋时有不适;因“脾虚不化”、物不化正,导致脂肪在腹部堆积,引起中心性肥胖以及血糖和血脂升高;因正气虚弱、精微化生不足,出现乏力、气短和自汗等一系列症状。在气化障碍的基础上,邪热、湿浊和瘀血乘虚而入,糖脂代谢进一步恶化,最终发展产生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以及其它心、脑血管疾病[7]。
3 治疗
3.1 生活方式改变
科学的生活方式是MS治疗的基础,具体包括:1)适当运动。推荐有规律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每周5~7 d、每天30~60 min进行步行以上的轻或中等强度运动。对有心血管疾病者,应以危险评估和运动试验指导其运动量。2)控制饮食。推荐饮食中的饱和脂肪<7%总热卡、胆固醇<200 mg/d、总脂肪占25%~35%总热卡。饮食调整中除限制热量摄入外,还要多食全谷类及纤维素类食品。根据标准体重及平时体力活动情况将热卡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保持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55%~65%)、脂肪(20%~30%)和蛋白质(15%左右)比例合理。对于TG水平特别高者,应进一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增加蛋白质的比例。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可使体重在1年内减轻7%~10%,以争取达到体质指数和腰围正常化[5]。
3.2 MS组分疾病的治疗
如果改变生活方式后的结果仍不理想,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由于M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加之个体之间影响MS的因素并不相同,故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针对MS病因的治疗药物,但可以根据患者存在的各组分疾病进行治疗。, http://www.100md.com(汪天湛 傅晓东)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中西医结合诊治
中图分类号:R259; 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8-0374-05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 http://www.100md.com
WANG Tian-zhan,FU Xiao-dong
(Department of TCM,Huashan Hospital & Institute of TCM,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
ABSTRACT Metabolic syndrome has been used to describe the clustering of individual risk factors based on insulin resistance. Western medicine focus o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each disease rather than the overall treatment for the causes,whi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ts with muti-channels and muti-targets. Therefore,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worth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insulin resistance;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IR)为基础且同时存在多种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的临床症候群,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症以及血脂异常。近年来,又有学者陆续主张将高尿酸血症、高瘦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微量白蛋白尿、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血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也列入其中[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MS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本文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MS的诊治策略。
1 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8年对MS的定义是:以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或糖尿病和(或)IR为必备条件,且同时存在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TG)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微量白蛋白尿4项中的2项以上[2]。该定义首次为MS提出了量化标准,但由于诊断IR需采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不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http://www.100md.com
为了更好地筛选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并及早进行干预,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 ATP Ⅲ)》[3]不再采用胰岛素钳夹试验而提出了较为简单的MS诊断标准:在中心性肥胖、高TG、低HDL-C、高血压和高血糖(IFG或糖尿病)5项中至少达到3项。同WHO的诊断标准一样,《NCEP ATP Ⅲ》也将高血糖纳入了诊断范围。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了适用于临床的MS定义,将中心性肥胖作为诊断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存在2项以上《NCEP ATP Ⅲ》定义的危险因素即可诊断为MS[4]。IDF首次提出了以腰围表达的中心性肥胖作为诊断的先决条件,并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种提出了判断中心性肥胖的不同腰围切点。
我国于2004年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群的MS诊断标准。2007年我国血脂防治指南联合委员会在此基础上作了修订,制定了《中国血脂防治联合指南》[5](表1)。
, 百拇医药
尽管不同卫生组织制定的MS诊断标准有所差异,但从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医学界对MS认识的不断深化,具体特点包括:1)将肥胖作为IR的外在标识、特别是突出了中心性肥胖在识别MS中的作用;2)不再强调糖代谢异常为必备条件,而是逐步突出了脂质代谢异常在MS发生中的地位,并将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由一项指标拆分为两项指标;3)调低了血压、血糖和脂质异常的切点,使高危人群能更早地获得警示和干预。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2.1 西医对MS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MS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与遗传易感性、不良生活方式和中心性肥胖等密切相关,其中IR是发病的病理基础。脂肪组织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影响代谢的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影响炎症反应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影响纤溶功能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PAI-1等。这些细胞因子的分泌失调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重糖脂代谢紊乱、细胞氧化应激、血管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6]。
, http://www.100md.com
2.2 中医对MS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MS的病因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多食少动而脏腑受损,主要矛盾是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有效转化,相当于中医学中“气化障碍”的表现、特别是脾气的化生障碍。MS患者因气机不畅,引起脘腹胀满、胁肋时有不适;因“脾虚不化”、物不化正,导致脂肪在腹部堆积,引起中心性肥胖以及血糖和血脂升高;因正气虚弱、精微化生不足,出现乏力、气短和自汗等一系列症状。在气化障碍的基础上,邪热、湿浊和瘀血乘虚而入,糖脂代谢进一步恶化,最终发展产生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以及其它心、脑血管疾病[7]。
3 治疗
3.1 生活方式改变
科学的生活方式是MS治疗的基础,具体包括:1)适当运动。推荐有规律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每周5~7 d、每天30~60 min进行步行以上的轻或中等强度运动。对有心血管疾病者,应以危险评估和运动试验指导其运动量。2)控制饮食。推荐饮食中的饱和脂肪<7%总热卡、胆固醇<200 mg/d、总脂肪占25%~35%总热卡。饮食调整中除限制热量摄入外,还要多食全谷类及纤维素类食品。根据标准体重及平时体力活动情况将热卡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保持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55%~65%)、脂肪(20%~30%)和蛋白质(15%左右)比例合理。对于TG水平特别高者,应进一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增加蛋白质的比例。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可使体重在1年内减轻7%~10%,以争取达到体质指数和腰围正常化[5]。
3.2 MS组分疾病的治疗
如果改变生活方式后的结果仍不理想,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由于M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加之个体之间影响MS的因素并不相同,故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针对MS病因的治疗药物,但可以根据患者存在的各组分疾病进行治疗。, http://www.100md.com(汪天湛 傅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