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2年第3期
编号:12173914
葛均波:用心救“心”的好医生(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上海医药》 2012年第3期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APSIC)主席,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中唯一的华人;201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人的心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动力泵,只要生命不息,它就跳动不止,一旦这一动力系统出现故障,将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心内科医生正因此显得距离生命的气息如此之近。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地方——9号楼,这里是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的所在地,这里工作着一群为了解决患者“心”病而孜孜努力、不断创新的白衣天使,他们在葛均波教授的带领下,用他们的真心、全心和爱心,为无数病人治疗“心”病,力求为每一位心脏病患者修复受损的心脏,让无数家庭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 http://www.100md.com
    “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会看病、看好病,还要把临床遇到的问题想办法在实验室解决并指导临床,再把这些经验总结传授给其他医生”,这是葛教授对“好医生”的定义,而他自己也正是如此身体力行的。

    医者仁心

    2010年“六一”儿童节前的某一天,在中山医院的手术室里,20多位医生护士正紧张地对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男孩实施抢救,时间一分一秒地无情走过,医生们正拼尽全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一位40多岁的医生站在手术台旁,用他那双坚定有力并已挽救过无数病患的手为患儿实施心脏按压复苏,一、二、三……抢救10分钟后,患儿的心跳依旧没有恢复,然而他没有放弃,汗水浸湿了他的衣服,他也全然不顾,全神贯注地对患儿实施抢救。“葛医生,有心跳啦!”他抬头看了一眼心电图,确认这颗稚嫩的心恢复了心跳,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整个手术过程持续了2个半小时。孩子的命暂时保住了,但第一次手术却不得不宣告失败。

    这一幕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时隔1年之后,葛医生讲到这段故事时似乎当时的手术抢救过程历历在目,他心情复杂,虽然抢救这个孩子要冒风险,要花很多的精力,但他从不放弃救治患者的任何一丝希望。因为他是一名医生,最在乎的就是患者的健康,最开心的就是看到病人痊愈,他曾医治好无数病人,他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从医几十年从未跟病人红过脸。
, 百拇医药
    前面故事中提到的小患者叫小杰,是一名十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来到中山医院之前曾在其他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但仅在术后3年,又出现了胸闷、胸痛和气喘的表现,甚至稍一活动就会突然晕倒。检查发现,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很差,心力衰竭,肝脏很大,心脏射血分数只有20%,是正常人心脏功能1/3左右的水平,左冠脉主干开口严重狭窄(近99%的狭窄),一旦完全堵塞则病人会出现猝死的危险。之前经治的医院感到束手无策,建议患儿到上海中山医院做心脏移植。葛均波医生根据他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患者年龄较小,移植手术风险过大,手术后的长期生存也不容乐观,而且与孩子相匹配的心脏供体,短期内也很难等到,因此支架治疗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葛医生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采用微创介入技术打开患儿严重堵塞的左冠状动脉。经过精密计划,他在患儿大腿的股动脉上打开一个约0.2 cm的小孔,从这里把指引导管一直送到患儿心脏左冠状动脉的开口处,这根导管可以帮助导丝和球囊顺利到达左冠状动脉远端和病变处,同时还可避免血管受到损伤。之后,再把携带支架的球囊支架系统输送到左冠状动脉堵塞处,重新打开患儿严重堵塞的左冠状动脉。
, http://www.100md.com
    但是手术中却遇到了巨大挑战,最小的导管对患儿来说都显得尺寸太大,换了五六根导管都不合适,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概40 min后,只有局部麻醉的患儿出现了剧烈的情绪波动,变得躁动不安,为避免手术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葛医生马上联系麻醉科为患儿实施全身麻醉。然而意外发生了,注射麻醉针的过程中,患儿呼吸心跳突然都停止了,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全力抢救的一幕。

    葛医生走出手术室,很无奈地把第一次手术失败的消息告诉患儿家属,孩子的妈妈立刻跳了起来:“难道我们孩子的罪就白受了?!”讲到这里,我们看到葛医生的眼圈湿润了,身为一名医生,他比谁都希望自己能治好病人,但医生也不是万能的,一台手术的成功与否,有时不仅仅取决于医生的技术,还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导致这台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一根适合患儿使用的导管,葛医生问遍了国内导管的生产企业,没有一家能提供如此细小的导管。但他没有放弃,他想到日本有很多“川崎病”患儿,马上联系了日本的一位教授,日本果然有为儿童专门定制的特制导管!葛医生为此专程到日本,找到了愿意提供导管的企业,并在上海市卫生局的协助下带回了适合患儿的导管,顺利完成了第二次手术。孩子得到了成功的救治,终于可以像正常的小朋友一样跑跳玩耍了。
, 百拇医药
    葛医生坦言,当时有朋友提醒他不要冒险做这个手术,万一不成功可能会影响他的声誉。可是他觉得,如果中山医院都不给病人希望的话,那么这个病人可能真的是彻底没有希望了,而如果大家都不愿承担风险,那么病人还到哪里去找出路?

    开拓创新之表率

    葛均波是在山东日照农村长大的,凭着勤奋与好学,他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考取了青岛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继而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起,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陈灏珠教授在上海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被派往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获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跟随其导师艾倍尔教授到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担任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学术上的成就已是硕果累累。第1年即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上发表《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自此,他在学术上便成果不断,迄今已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SCI-E收录论文134篇,被他引2 820次。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并获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工程等诸多荣誉。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
, http://www.100md.com
    发现心肌桥,“葛氏现象”编入教科书

    葛均波为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他对心肌桥、冠状动脉综合症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1997年的一个普通的周末,葛均波照常来到他所在的德国埃森医学院心内科实验室分析资料。一位心肌桥患者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形暗区引起了葛均波的注意。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半月形暗区并非特例。他立即找出了实验室里所有心肌桥患者的超声图像,经过仔细研究,他发现每一例患者的超声图像上都存在相似的“半月现象”。

    在此之前,由于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缺血和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在表现上非常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如何准确判别这两种疾病,一直是个难题。葛均波的这个发现使心肌桥的检出率从不足3%提高到了近100%,这一发现成为了诊断心肌桥的影像学金标准,改变了目前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成果被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 http://www.100md.com(肇晖)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