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4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675909
追逐大梦想 创造新“镜”界(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上海医药2014年第1期
     针对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世界难题,李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超声内镜(EUS)细针穿刺物分子诊断技术,提出黏蛋白表达谱(MUC1+/2-/5AC+)诊断胰腺癌新方法,阳性率达80%,为胰腺癌早期和鉴别诊断提供新途径。国际首创EUS引导下125I粒子种植、125I粒子支架引流和腹腔神经节内照射3项新技术。近3年完成125I粒子种植治疗胰腺癌120余例次,疼痛缓解率达75%,1年生存率提高到27%;研制成功可承载125I粒子的支架,具有解除黄疸及局部放疗双重作用,累计治疗60余例次,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4个月(最长4年),该支架获专利合作条约(PCT )1项,并进入产业化流程;建立EUS引导下腹腔神经节125I粒子种植术治疗胰腺癌疼痛,取得初步疗效。这些新技术为中晚期胰腺癌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手段,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建立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标准和专业人才培训体系

    20世纪60年代,国内开始开展消化内镜技术。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消化内镜领域缺乏质控标准和技术规范,存在诸多隐患。1991年,李兆申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研究设计,在国内首创三槽流水式胃镜洗消槽,彻底解决原有洗消方法的缺陷。这一设计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到全国。此后,李兆申教授带领团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制订消化内镜相关设置、人员配备、清洗消毒、附件使用等系列质控标准,国际率先合作研制成功自动化智能内镜洗消系统,提高了内镜洗消的质量和效果,降低了内镜检查交叉感染风险;制订8项操作指南,规范我国消化内镜临床应用,保障患者安全,得到国家卫生部认可并全国推广应用。

    作为一门新学科,消化内镜人才培养并无现成的规范,“自学成才”、“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不仅存在医疗安全隐患,而且不利于学科的长期发展。为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消化内镜专业人才培训模式,李兆申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建成“五站六评法”全新规范化培训模式,提出并推广“live demo”和“hands-on”内镜教学新方法,发表于顶级内镜杂志《GIE》和《Endoscopy》,被国际著名内镜专家Cotton教授高度评价为“卓越论文”。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也率先成为我国和亚太消化内镜学会培训中心,并在全国建立了23个培训基地,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435家单位培养专业人才2 200人,为美国、非洲、东南亚14个国家培养留学生30余名。极大促进我国消化内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李兆申教授常对他的学生说:“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学的本质就是给病人一个美丽、完整的人生。” 作为一名军医,李兆申教授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官兵谋取福音和努力提高我军卫勤保障能力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奉献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用他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鲜花和掌声、在荣誉和功劳面前,从医30余年的李兆申教授没有停步,一如既往地忙碌在科研和医疗的第一线。

    (收稿日期:2013-12-16) (廖专)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