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大梦想 创造新“镜”界(1)
李兆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科学教研室及消化内科主任,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全军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消化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主委,《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J Interv Gastroenterol》总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30余项,担任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8篇,影响因子(IF)>10分6篇,IF>5分52篇,被《CA Cancer J Clin》、《Lancet》等杂志引用877次。获批专利35项,主编专著2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总后科技金星、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201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培养研究生75名,其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卫生条件的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胃肠疾病高发生率和高致死率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几十年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为胃肠疾病诊治最提供了重要的新方法。曾几何时,国内的消化内镜领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医生能做的很有限,患者则根本不想做——这背后反映的是我国消化内镜理念、技术落后,患者畏惧、抵触内镜诊治。而时至今日,我国的消化内镜技术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创新技术脱颖而出,接近甚至引领世界水平;微创诊疗、早诊早治成为消化内镜诊治特点的关键词,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消化系疾病的诊治面貌。引领这一发展、获得累累硕果的,正是“消化王国”的追梦者和领舞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我国著名的消化病和消化内镜专家李兆申教授。
, 百拇医药
率先提出和推广消化内镜诊疗新观念和新技术
我国是胃肠疾病高发地区,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人民健康。更为严峻的是,我国很大一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癌症晚期,失去手术机会,5年生存率很低。针对这一现状,李兆申教授完成国内外最大样本量(10万余例)临床症状与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相关性内镜调查研究,发现国人消化性溃疡患者中72%无症状,食管癌、胃癌中48%无报警症状。这一研究推翻了“有症状才检查”的传统观念,为我国开展消化内镜普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为消化系肿瘤的早诊早治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国际同行评价“样本量巨大,意义非凡”。
20世纪90年代初消化内镜微创技术初现端倪,李 兆申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新趋势。在导师许国铭教授的支持下,他果断将发展内镜微创技术作为主攻目标。他带领团队率先开展消化内镜微创技术,迄今共治疗近2万例次,成功率>95%,并发症<5%;制定2部行业指南,在全国推广应用,使很多患者免于外科手术,节约大量医疗卫生资源。李兆申教授还率先建立上消化道异物内镜急救流程和新技术,研制新器械10余件,累计治疗1 300余例(年龄1天-96岁),取出异物30余种、1 500余件,最大20 cm×4 cm,成功率94%,无严重并发症;使患者免于开胸、开腹手术。相关研究结果被编入美国临床手册《Curbside Consultation》,国际同行高度评价为“研究深度和广度惊人,是国际最大样本量报道”,并建议作为国际指南的重要依据。
, 百拇医药
近年来,微创理念在医学领域的不断深入,诞生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这一新生事物。李教授大胆创新,率先开展NOTES的器械研发、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完成国际首例肝囊肿NOTES开窗引流术和腹腔探查、腹膜活检等12例手术,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报告并演示,自主研制的NOTES器械平台也已进入产业化流程,带领我国消化内镜技术创新居于世界前沿之列。
研制国际先进的胶囊内镜系统
长期以来,小肠一直是消化内镜的“禁区”,缺乏创伤小、诊断率高的检查手段。李兆申教授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医工结合,与企业合作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胶囊内镜,在实时监视、参数调控等方面超越国外同类产品,获国家专利4项。胶囊内镜的应用使小肠疾病诊断率由10%提高至70%,成为公认的小肠疾病一线检查手段,该胶囊内镜被英国《成人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指南》推荐;国际上首次提出改变体位、分段调频等新方法,提高了检查成功率。该胶囊内镜出口全球62个国家,在1 000余家医院广泛应用,受检例数近20万,取得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http://www.100md.com
在研发小肠胶囊内镜的基础上,李兆申又积极投身“可定位可控制主动式胶囊内镜系统”的开发。这一系统由胶囊内镜机器人、外磁场控制系统和操作控制系统组成,其无线可控的特点和安全无创的优点代表了消化内镜的发展方向。
深入开展胆胰疾病微创治疗
在全球,亚洲是胆道疾病的高发地区,而中国则是胆石症的“重灾区”。过去,胆管结石患者需要外科开腹手术干预,术后需留置T管,创伤大、生活质量差。李兆申针对这一难题,国内较早开展胆管结石、胆道梗阻的内镜微创治疗新技术,累计完成2万余例次,是全球例数最多中心之一,总成功率>90%,并发症率<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提出预防并发症新措施。
近年来,我国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李兆申教授抓住胰腺疾病诊治这一国内研究的薄弱点,确立了学科建设的又一新方向。2001年,他建立国内首个胰腺病重症监护室,摸索出 “早期干预、全程维护、后期微创”的救治流程,推进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救治思路的转化,即由传统外科手术为主,转向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至今已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 200余名,总体救治成功率已由80%提高至94%以上,死亡率由20%降至5%,单次治疗费用由15万降至5万。他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慢性胰腺炎多项内镜微创治疗新技术,累计治疗1 000余例,有效率>80%,使80%以上患者免于开腹手术。基于在胰腺疾病治疗的开创性实践,他牵头制订了我国胰腺疾病诊治指南和共识意见7部,而且有9项研究被欧洲消化内镜学会《慢性胰腺炎内镜治疗指南》等7部国际指南采纳,在国际胰腺病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廖专)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卫生条件的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胃肠疾病高发生率和高致死率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几十年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为胃肠疾病诊治最提供了重要的新方法。曾几何时,国内的消化内镜领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医生能做的很有限,患者则根本不想做——这背后反映的是我国消化内镜理念、技术落后,患者畏惧、抵触内镜诊治。而时至今日,我国的消化内镜技术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创新技术脱颖而出,接近甚至引领世界水平;微创诊疗、早诊早治成为消化内镜诊治特点的关键词,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消化系疾病的诊治面貌。引领这一发展、获得累累硕果的,正是“消化王国”的追梦者和领舞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我国著名的消化病和消化内镜专家李兆申教授。
, 百拇医药
率先提出和推广消化内镜诊疗新观念和新技术
我国是胃肠疾病高发地区,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人民健康。更为严峻的是,我国很大一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癌症晚期,失去手术机会,5年生存率很低。针对这一现状,李兆申教授完成国内外最大样本量(10万余例)临床症状与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相关性内镜调查研究,发现国人消化性溃疡患者中72%无症状,食管癌、胃癌中48%无报警症状。这一研究推翻了“有症状才检查”的传统观念,为我国开展消化内镜普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为消化系肿瘤的早诊早治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国际同行评价“样本量巨大,意义非凡”。
20世纪90年代初消化内镜微创技术初现端倪,李 兆申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新趋势。在导师许国铭教授的支持下,他果断将发展内镜微创技术作为主攻目标。他带领团队率先开展消化内镜微创技术,迄今共治疗近2万例次,成功率>95%,并发症<5%;制定2部行业指南,在全国推广应用,使很多患者免于外科手术,节约大量医疗卫生资源。李兆申教授还率先建立上消化道异物内镜急救流程和新技术,研制新器械10余件,累计治疗1 300余例(年龄1天-96岁),取出异物30余种、1 500余件,最大20 cm×4 cm,成功率94%,无严重并发症;使患者免于开胸、开腹手术。相关研究结果被编入美国临床手册《Curbside Consultation》,国际同行高度评价为“研究深度和广度惊人,是国际最大样本量报道”,并建议作为国际指南的重要依据。
, 百拇医药
近年来,微创理念在医学领域的不断深入,诞生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这一新生事物。李教授大胆创新,率先开展NOTES的器械研发、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完成国际首例肝囊肿NOTES开窗引流术和腹腔探查、腹膜活检等12例手术,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报告并演示,自主研制的NOTES器械平台也已进入产业化流程,带领我国消化内镜技术创新居于世界前沿之列。
研制国际先进的胶囊内镜系统
长期以来,小肠一直是消化内镜的“禁区”,缺乏创伤小、诊断率高的检查手段。李兆申教授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医工结合,与企业合作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胶囊内镜,在实时监视、参数调控等方面超越国外同类产品,获国家专利4项。胶囊内镜的应用使小肠疾病诊断率由10%提高至70%,成为公认的小肠疾病一线检查手段,该胶囊内镜被英国《成人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指南》推荐;国际上首次提出改变体位、分段调频等新方法,提高了检查成功率。该胶囊内镜出口全球62个国家,在1 000余家医院广泛应用,受检例数近20万,取得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http://www.100md.com
在研发小肠胶囊内镜的基础上,李兆申又积极投身“可定位可控制主动式胶囊内镜系统”的开发。这一系统由胶囊内镜机器人、外磁场控制系统和操作控制系统组成,其无线可控的特点和安全无创的优点代表了消化内镜的发展方向。
深入开展胆胰疾病微创治疗
在全球,亚洲是胆道疾病的高发地区,而中国则是胆石症的“重灾区”。过去,胆管结石患者需要外科开腹手术干预,术后需留置T管,创伤大、生活质量差。李兆申针对这一难题,国内较早开展胆管结石、胆道梗阻的内镜微创治疗新技术,累计完成2万余例次,是全球例数最多中心之一,总成功率>90%,并发症率<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提出预防并发症新措施。
近年来,我国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李兆申教授抓住胰腺疾病诊治这一国内研究的薄弱点,确立了学科建设的又一新方向。2001年,他建立国内首个胰腺病重症监护室,摸索出 “早期干预、全程维护、后期微创”的救治流程,推进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救治思路的转化,即由传统外科手术为主,转向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至今已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 200余名,总体救治成功率已由80%提高至94%以上,死亡率由20%降至5%,单次治疗费用由15万降至5万。他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慢性胰腺炎多项内镜微创治疗新技术,累计治疗1 000余例,有效率>80%,使80%以上患者免于开腹手术。基于在胰腺疾病治疗的开创性实践,他牵头制订了我国胰腺疾病诊治指南和共识意见7部,而且有9项研究被欧洲消化内镜学会《慢性胰腺炎内镜治疗指南》等7部国际指南采纳,在国际胰腺病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廖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