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经内科医生到公共卫生卫士(1)
脑卒中,这种位居死亡疾病排序前3位的疾病,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而备受关注。看似一种常见病,治疗路径也相对明确,然而因其治疗“时间窗”的限制,常常让病患错失治疗良机,留下终身遗憾。
作为一位神经内科医生,董强教授也曾专心研究那些不容易诊断的疑难杂症,但身边一个个病人的遗憾让他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脑卒中赛跑!他领衔的“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致力于打造全市60分钟脑卒中救治圈,将上海卒中抢救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他专注于脑卒中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研究,精益求精,用精准医学的理念指导临床研究。
快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表明,全球每6个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就有1人死于卒中或因卒中而永久残疾。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比美国高出1倍。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窗”对降低死亡率、致残率至关重要,而卒中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短——通常要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治疗。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国际国内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式都是rt-PA溶栓治疗。然而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的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100余家进行溶栓治疗医院的资料中,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近15 000例,真正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仅有181例。这主要是由于溶栓药物使用不规范,还有患者在到达医院前的延迟问题也不容忽视。
然而有过就医体验的人都知道,按照通常的就医流程,不算病人自己或救护车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单单从到达医院算起——护士分诊、挂号、医生接诊、检查、确诊、治疗,这一流程走下来早已远远超过4.5小时。“要实现4.5小时的黄金救治,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就医流程,针对治疗疾病的共同目标,协同相关科室进行流程再造。”董教授坚定地说。
董教授安排工作人员收集了自2000年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收住院的所有脑血管病病例资料,建成详细的数据库,总结了脑卒中接诊治疗流程中的不足。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开创了脑卒中溶栓治疗的全新模式。结合全球公认的脑卒中医疗指南,2009年他牵头制定了《华山医院脑梗死急诊静脉溶栓流程》和《华山医院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 百拇医药
科室里组建了专业的脑卒中救治团队,1年365天、每天24小时随时待命。董教授说:“当一个脑卒中病人被送到华山医院后,院内立即启动应急流程,急诊护士贴身跟随,预检时直接呼叫脑卒中团队医生,当医生10分钟以内到达急诊室时,马上开始评估病人是否适合做静脉溶栓治疗,这需要急诊、CT室、脑卒中团队医生的全力配合,随时准备抢救病人。另一方面,简化不必要的化验流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治疗。心电图、血糖等项目必须做,凝血指标、肝功能损害等指标只要以前没有病史的都不必等待结果。”
经过流程调整,董教授带领的脑卒中团队把溶栓比例从先前的1.9%增加至13%,如果在治疗时间窗内到达医院的患者,80%以上可以获得溶栓治疗。把患者就诊急诊至用药治疗时间从100分钟缩短至74分钟,把患者就诊急诊至用药治疗时间≤60分钟的比例从6.5%上升至34.1%,几乎等同于国际一流卒中中心的水平。
准
最近几年,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干预手段在不断进步。除了传统的使用rt-PA静脉溶栓之外,其它血管再通方法也开始崭露头角,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 http://www.100md.com
2015年静脉溶栓联合动脉血管取栓获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与过去传统静脉溶栓治疗的方法相比,动脉取栓方法可将急救“时间窗”从4.5小时延长至6小时,即对于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病人来说,静脉溶栓结束后1小时内完成动脉取栓操作,将大大降低病人的致死致残几率。
与单纯采取静脉溶栓方法相比,如果说溶栓后病人得以治愈的比例是1/8的话,那么最传统的非溶栓治疗治愈率大概是1/77,而采用“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相结合方法的治愈率则可以达到近1/3,患者的治愈率大幅上升。
然而与心血管取栓相比,脑血管更薄,更容易破,操作距离更远,血管走形更扭曲,风险也更大,因此,颅内动脉取栓的难度更大,也更需要医生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更加精准地进行操作。
中国的医生紧跟世界先进技术的步伐,“从疾病的治疗手段来看,我们与国际最新的治疗方法基本保持同步,但是临床实践发现,动脉取栓的治疗方法似乎没有像我们预想的效果那么好,”董教授告诉我们,“这可能与我们的人种和血管结构不同有关,中国人本身大概有46%的人存在颅内血管狭窄,这与欧美情况大不相同,因此取栓成功率没有国际平均水平那么高。”这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 百拇医药
对于神经内科另一追梦级的研究方向——神经保护剂,董教授也从激肽释放酶开始从事了10余年研究。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调节系统,由激肽原、激肽释放酶(KLK)、激肽等成员共同组成,参与了脑缺血损伤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管新生、神经再生等病理生理的调节过程。KLK是KKS的核心成员,是一组丝氨酸蛋白酶家族的糖蛋白,存在于脑、心、肾等多种组织及体液中。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时KKS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通过研究发现,KLK对于保护脑神经有着良好的实验室疗效,但对于血管梗死面积较大、以酸离子损伤为主的或血管紧张素水平较高的患者疗效更明显。“这就提示我们医生要研究更加精准的识别筛选手段,将药物用在最合适的人群身上,”董教授强调。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开展利用核磁共振检查识别酸离子损伤病人方面的研究,以期将药物用在最适合的人身上,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
稳
2015年末,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新闻媒体开展的第二届“我心中的白衣天使”评选中,董强教授被评为“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获奖理由中这样评价他:他专注于脑卒中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研究,还热心于脑卒中的全民教育,获赞誉无数,他为上海应对老龄化发展、构建健康预防体系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生命的守护神”。, http://www.100md.com(肇晖)
作为一位神经内科医生,董强教授也曾专心研究那些不容易诊断的疑难杂症,但身边一个个病人的遗憾让他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脑卒中赛跑!他领衔的“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致力于打造全市60分钟脑卒中救治圈,将上海卒中抢救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他专注于脑卒中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研究,精益求精,用精准医学的理念指导临床研究。
快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表明,全球每6个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就有1人死于卒中或因卒中而永久残疾。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比美国高出1倍。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窗”对降低死亡率、致残率至关重要,而卒中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短——通常要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治疗。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国际国内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式都是rt-PA溶栓治疗。然而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的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100余家进行溶栓治疗医院的资料中,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近15 000例,真正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仅有181例。这主要是由于溶栓药物使用不规范,还有患者在到达医院前的延迟问题也不容忽视。
然而有过就医体验的人都知道,按照通常的就医流程,不算病人自己或救护车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单单从到达医院算起——护士分诊、挂号、医生接诊、检查、确诊、治疗,这一流程走下来早已远远超过4.5小时。“要实现4.5小时的黄金救治,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就医流程,针对治疗疾病的共同目标,协同相关科室进行流程再造。”董教授坚定地说。
董教授安排工作人员收集了自2000年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收住院的所有脑血管病病例资料,建成详细的数据库,总结了脑卒中接诊治疗流程中的不足。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开创了脑卒中溶栓治疗的全新模式。结合全球公认的脑卒中医疗指南,2009年他牵头制定了《华山医院脑梗死急诊静脉溶栓流程》和《华山医院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 百拇医药
科室里组建了专业的脑卒中救治团队,1年365天、每天24小时随时待命。董教授说:“当一个脑卒中病人被送到华山医院后,院内立即启动应急流程,急诊护士贴身跟随,预检时直接呼叫脑卒中团队医生,当医生10分钟以内到达急诊室时,马上开始评估病人是否适合做静脉溶栓治疗,这需要急诊、CT室、脑卒中团队医生的全力配合,随时准备抢救病人。另一方面,简化不必要的化验流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治疗。心电图、血糖等项目必须做,凝血指标、肝功能损害等指标只要以前没有病史的都不必等待结果。”
经过流程调整,董教授带领的脑卒中团队把溶栓比例从先前的1.9%增加至13%,如果在治疗时间窗内到达医院的患者,80%以上可以获得溶栓治疗。把患者就诊急诊至用药治疗时间从100分钟缩短至74分钟,把患者就诊急诊至用药治疗时间≤60分钟的比例从6.5%上升至34.1%,几乎等同于国际一流卒中中心的水平。
准
最近几年,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干预手段在不断进步。除了传统的使用rt-PA静脉溶栓之外,其它血管再通方法也开始崭露头角,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 http://www.100md.com
2015年静脉溶栓联合动脉血管取栓获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与过去传统静脉溶栓治疗的方法相比,动脉取栓方法可将急救“时间窗”从4.5小时延长至6小时,即对于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病人来说,静脉溶栓结束后1小时内完成动脉取栓操作,将大大降低病人的致死致残几率。
与单纯采取静脉溶栓方法相比,如果说溶栓后病人得以治愈的比例是1/8的话,那么最传统的非溶栓治疗治愈率大概是1/77,而采用“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相结合方法的治愈率则可以达到近1/3,患者的治愈率大幅上升。
然而与心血管取栓相比,脑血管更薄,更容易破,操作距离更远,血管走形更扭曲,风险也更大,因此,颅内动脉取栓的难度更大,也更需要医生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更加精准地进行操作。
中国的医生紧跟世界先进技术的步伐,“从疾病的治疗手段来看,我们与国际最新的治疗方法基本保持同步,但是临床实践发现,动脉取栓的治疗方法似乎没有像我们预想的效果那么好,”董教授告诉我们,“这可能与我们的人种和血管结构不同有关,中国人本身大概有46%的人存在颅内血管狭窄,这与欧美情况大不相同,因此取栓成功率没有国际平均水平那么高。”这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 百拇医药
对于神经内科另一追梦级的研究方向——神经保护剂,董教授也从激肽释放酶开始从事了10余年研究。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调节系统,由激肽原、激肽释放酶(KLK)、激肽等成员共同组成,参与了脑缺血损伤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管新生、神经再生等病理生理的调节过程。KLK是KKS的核心成员,是一组丝氨酸蛋白酶家族的糖蛋白,存在于脑、心、肾等多种组织及体液中。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时KKS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通过研究发现,KLK对于保护脑神经有着良好的实验室疗效,但对于血管梗死面积较大、以酸离子损伤为主的或血管紧张素水平较高的患者疗效更明显。“这就提示我们医生要研究更加精准的识别筛选手段,将药物用在最合适的人群身上,”董教授强调。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开展利用核磁共振检查识别酸离子损伤病人方面的研究,以期将药物用在最适合的人身上,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
稳
2015年末,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新闻媒体开展的第二届“我心中的白衣天使”评选中,董强教授被评为“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获奖理由中这样评价他:他专注于脑卒中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研究,还热心于脑卒中的全民教育,获赞誉无数,他为上海应对老龄化发展、构建健康预防体系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生命的守护神”。, http://www.100md.com(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