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7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3085932
火针治疗痰浊上蒙型颈性眩晕的疗效(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上海医药》2017年第14期
火针治疗痰浊上蒙型颈性眩晕的疗效

     3 讨论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发生颈源性眩晕的主要原因[8]。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以实时显示血管的频谱形态、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和声频信号等,有助于发现颈部血管的病变及脑部供血情况,对颈性眩晕的诊断、疗效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显示,火针治疗对提高低流速患者的血流速度和降低高流速患者的血流速度均有显著影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中医学中颈性眩晕属“头痛、眩晕、颈筋急”等范畴。本病的起因多由忧郁恼怒,恣食厚味,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中阻,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闭清窍,故发为眩晕[9]。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中有“无痰不作眩。”之说。治痰必须健脾,重在激发脾的主动运化功能,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此即“治痰不治脾,非其治也。”中脘为胃经之募穴,六腑之所会,性主调和,功善调理脾胃、升清降浊;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土中之真土,经气之枢纽,有升清降浊、化积行滞之功;阴陵泉为脾经所入之合水穴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2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