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7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3113795
耳穴压豆法干预亚健康气郁证60例临床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5日 《上海医药》2017年第17期
     Fallgatter等[5-6]通过电刺激外耳不同部位,只有在刺激耳甲部时记录到一个清晰的可重复出现的迷走体感诱发电位,并提出这个电位可能起源于脑干的迷走神经背核。传统耳穴治疗抑郁症一般选取心、神门等耳穴代表区,对比传统耳穴分布区与迷走神经分布图就很容易发现,传统耳针的选穴区都分布在耳甲区,耳甲区是迷走神经的分布密集区。方继良等[7]通过 fMRI 脑功能成像发现,耳甲-迷走神经刺激,产生了与既往植入性迷走神经刺激相似的脑效应,即:产生了广泛的边缘叶-旁边缘叶系统调制作用,同时还观察到,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对脑干多个核团,包括迷走神经核、三叉神经核及蓝斑核、网状结构、黑质等均产生积极效应。荣培晶等[8]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疗效,发现Ta-VNS 及 Tn-VNS 治疗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0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