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7年第24期 > 正文
编号:13221684
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预防和心理健康促进(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25日 上海医药2017年第24期
     摘 要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易产生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等各种健康问题。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个人健康,更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全文介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对促进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和预防职业倦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 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医务人员

    中图分类号:R1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24-0003-04

    Job burnout preven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for medical staff

    ZHAO Xudong1 HUO Jiaojiao2 HUANG Lei3(1. Division of Medical Humanities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School of Medicin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3. Depart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5)

    ABSTRACT Medical staff easily suffer from occupational stress, job burnout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Job burnout not only affects personal health, but also affects work efficiency and qual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staff,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job burnou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the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on of job burnout of medical staff.

    KEY WORDS job burnout; mental health; medical staff

    醫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易产生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等各种健康问题。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个人健康,更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本文介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对促进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和预防职业倦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1 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医务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常需超负荷工作,承受来自工作、家庭、社会的压力,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发现,在工作中95.2%的医务人员认为有中度及以上的压力,从而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心理应激状态,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1]。林美琴等[2]对浙江省6家综合性医院1 100名医务人员的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者占39.2%,女性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性,男性在敌对因子、偏执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性。刘婷芝等[3]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发现医务人员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5),不同年龄组躯体化、抑郁、敌对3个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30岁以下组得分最低,P<0.05);工龄越长者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越严重(P<0.05);妇产科医务人员的各因子得分均最高,其次为儿科和急诊/ICU医务人员(P<0.05)。医务人员属于心理疾病危险性较高的职业群体,在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职业压力、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更影响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医患关系协调和全民健康状况。

    2 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

    2.1 职业倦怠的概念

    Freudenberger[4](1974)最早提出职业倦怠概念,即由工作对个人能力、精力或资源过度要求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挫败、情绪枯竭、筋疲力尽的现象[5]。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如生态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和人职匹配理论等。最被认可的是Maslach(1981)的倦怠三维度理论,即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人格解体和自我成就感降低[6]。情感衰竭指过度消耗个人自身的感情资源,使个体感觉疲惫不堪,精力透支,在工作中无法达到和原来一样的工作效率和效果,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去人格化也称为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工作消极、怠慢,对待服务对象似无生命个体一样冷淡,缺乏情感。这种过分疏远的态度,减少了个体与工作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即使在必要的工作交流中,也会出现负性的、易怒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对自己进行负性评价的趋势,个体对于所从事工作的胜任感和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降低。当个体呈现出情绪衰竭高,人格解体高和个人成就感低时,称作职业倦怠出现。

    2.2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

    2011年,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调查了8 000名外科医师,职业倦怠发生率达40%。2013年,在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对772名脊骨神经科医生进行调查,90人返回了有效问卷,42%表现出中高度情绪耗竭状态,47%呈现低职业倦怠,仅有2%达到高情绪倦怠水平[7]。易慧宁等[8]报道江苏省不同等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处于中度水平,40.9%的医务人员出现重度情感衰竭,且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水平高于二级医院。30岁以下、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去人性化程度最高,职业满意度、健康状况与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呈负相关。刘洪庆等[9]对职业倦怠现状与程度进行调查,提示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影响艾滋病防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赵旭东 厚皎皎 黄蕾)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