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9年第1期
编号:13261361
陈灏珠:励精图治,用“心”为医(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5日 《上海医药》 2019年第1期
     陈灏珠: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教、研工作近70年,系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率先使用左心导管检查、选择性染料稀释曲线和氢稀释曲线测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检查等诊断方法,并率先开展人工心脏起搏和直流电复律治疗;最早提出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最早开展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国内外率先应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救治奎尼丁引起的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获得成功。主编专著12本,参编专著30余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等一等奖8项。2003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6年获“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2015年获“中华医学会百年纪念荣誉状”、2016年获“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评选活动”颁发的首个生命之尊奖、2017年获“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奖”。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9位。
, http://www.100md.com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内容,我国心血管病患患者数2.9亿,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冠心病中心肌梗死死亡率仍处在整体迅速上升阶段。首先提出“心肌梗死”病名的正是陈灏珠院士。陈灏珠院士所在的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是令无数心血管学科领域学子向往的医学圣地,2018年年底迎来了它的60周年生日,本期《上海医药》与您一起走近我国心血管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奠基人之一——陈灏珠院士。

    白发慈眉,和蔼可亲,是笔者对陈灏珠院士的第一印象;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陈院士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即便是回忆起半个世纪之前的故事,依然感觉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这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从25岁医学院毕业成为上海中山医院的一名住院医生,到如今依旧在临床一线查房,陈灏珠院士服务临床的69载几乎是一部我国当代心脏病学的发展史。

    忆往昔峥嵘——感慨万千

    1924年,陈灏珠生于香港。从教会学校到中国人自办的学校,颠沛流离的学生生涯,使他既接触了先进的西方教育,又充分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1948年,陈灏珠以优异成绩从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同年被推荐到原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实习。
, 百拇医药
    在动乱年代出生、在抗战时期求学的陈灏珠,深深地感慨和平带来的幸福。抗战时期,陈灏珠就读的国立中正医学院同当时许多大学一样整体西迁,成了流亡大学。在他的记忆里,他的大学岁月就是在翻越群山峻岭的路上度过的。但是,艰难的岁月催人成长,在流亡中度过的大学时代,让陈灏珠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也坚定了他后来学医从医的决心。

    即便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陈灏珠院士回忆起当年漫长迁徙之路上所遇到的艰辛,依然感慨万千,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陈灏珠就读的国立中正医学院创立于1937年的江西省南昌市。这所学校,从成立起就伴随着战争的烽火硝烟。在陈灏珠求学的1943年到1946年期间,学校连年受日军追迫而搬迁,每一次搬迁,学校只是告诉学生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地,要求学生们自己设法前往。在他的记忆中,教学往往是在颠沛流离中维持的,老师和学生的生活都非常艰苦。

    “那个时候,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地了解到医学的一些情况,了解医学是能够治好一些疾病、挽救一些患者的生命。但是也了解到,有好些问题没有解决。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这样,需要医生和医学家做出努力,深入研究来解决。”
, 百拇医药
    经常会有人这样问陈灏珠院士:如果历史重来一次,还会不会作出同样的选择?他说:“无疑还是如此。少年时代,对许多事物都感兴趣,应该说可塑性是很强的,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似乎都可以。但是分析下来,我注定要成为一名医生。医生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值得为其奋斗的事业,要用对事业的追求去践行职业的责任。”

    为医者精诚——妙手仁心

    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陈灏珠在上海中山医院担任实习医生。在一年里面,他在临床各科室轮转,接受了各科室正规而严格的临床医学基本训练。提到与中山医院的缘分,陈灏珠非常感谢时任中山医院院长的沈克非教授的“杂交”人才引进政策。这项富有长远眼光的举措,改变了陈灏珠的人生轨迹,开启了他与中山医院的不解之缘。

    1946年,抗战胜利后中山医院复院,沈克非教授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回国不久。他认为一所大学或一家医院的发展,一定要避免“近亲繁殖”,要从其他医学院校引进优秀的毕业生来工作,这既有利于广纳贤才,也有利于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才在相互砥砺中共同成长,使得医院充满生机和活力。陈灏珠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时任国立中正医学院院长的王子轩教授举荐到了中山医院实习。
, 百拇医药
    如今,陈灏珠院士回忆起当年作为中山医院的住院医师的受训经历,他非常肯定并感谢当年这段时光。他说,虽然这样严苛的制度看上去少了一些人情味,但是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束缚力,并最终营造了一种求知上进的良好氛围,使得大家心无旁骛地扑在医疗、教学、科研的第一线。这对于陈灏珠院士日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了非常扎实可靠的基础。

    1954年,他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论文,第一次使用了“心肌梗死”这一病名,这个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也是从那时候起,陈灏珠开始系统、科学地投入到了心血管领域的研究中。

    1956年,几位国外科学家因发明心脏导管术并揭示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心脏导管术,作为心血管的介入性诊断技术,在确诊心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在全球日益受到关注,并迅速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黄宛教授和中山医院心外科主任石美鑫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初也开展了这项技术。1957年,陈灏珠被送到北京协和医院参加“心脏导管观摩班”学习,回来后陈灏珠在时任中山医院内科主任陶寿淇教授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山医院心脏导管室,开展心脏导管检查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工作。1973年4月,陈灏珠实施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开启了我国现代冠心病介入性诊断的先河。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使得冠心病患者在被开胸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前就得到精确的诊断,从而为外科医生手术提供依据。这项技术的成熟,直接促进了此后我国心脏介入手术的迅速发展。陈灏珠院士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心血管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发展,如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已经成长为我國综合性医疗机构中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心内科,是我国重要的心血管疾病诊疗的临床和科研基地。, http://www.100md.com(吴颖)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