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状链杆菌感染3例
计数,入院,1资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2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2结果,1细菌培养,2药敏试验,3治疗及转归,3讨论
陆丹倩 吴惠妃 王巧媚 邓聚辉(中山市中医院 1. 微生物室 2. 药学部 中山 528400)
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是一种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菌,其形态多样、呈丝状,无芽胞和荚膜,常寄居于一些野鼠、宠物鼠和实验大鼠等啮齿类动物的鼻腔、中耳及上呼吸道等部位[1]。人类可通过鼠咬伤、抓伤或黏膜接触而感染此菌,出现“鼠咬热”(rat-bite fever,RBF);若误食污染水和食物则可出现“哈佛希尔热”(Haverhill fever,HF)[2]。鼠咬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念珠状链杆菌或小螺旋菌导致。念珠状链杆菌引起的鼠咬热在北美较为常见,在亚洲较为罕见,而小螺旋菌则主要发生在亚洲[3]。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美国报告的病例中50%以上是儿童,这是由于老鼠已成为流行的宠物和实验动物,鼠咬热的潜在受害者范围已扩大到包括儿童、宠物店工作者及实验室技术人员,因此对于这些与老鼠有密切接触史的人群需要特别留意[1,4]。鼠咬热的临床症状包括突然高热,继以头痛、寒战、呕吐和皮疹,大约50%~70%的患者会出现对称的多发性关节炎,其中最常见的是膝关节炎[5]。研究报道,鼠咬热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心内膜炎、顽固性心包积液、支气管肺炎和脓毒症等,未经治疗的鼠咬热死亡率达10%[6-7]。由于念珠状链杆菌生长缓慢,常规方法难以鉴定,国内外对该菌的研究十分有限,临床上往往只能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推断[8];而对于没有鼠咬史的患者,则更具有隐匿性[9]。本研究对3例念珠状链杆菌引起的鼠咬热进行病例报道,以提高临床医生、临床药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该病和该菌的认识,并加强相关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病例1
男,62岁,有头孢菌素过敏史。因“右下肢膝关节疼痛1周余,四肢关节疼痛1 d”于2019年10月22日来我院就诊,收治入院。
入院体检:体温(T)36.4 ℃;心率(P)66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压(BP):左臂116/65 mmHg、右臂119/62 mmHg;神志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7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