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09年第8期
编号:11879915
“阳微阴弦”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8月1日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09年第8期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些学者即以“心胸闷痛”为依据,认为冠心病的病机是“气滞血瘀”。随着治疗的深化和对无效病例的分析,受传统观念“不通则痛”、以“通”为法的局限性亦日趋显露。对此,郭蔼春、任应秋、蒲辅周、岳美中等学者提出了异议。国家卫生部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均制定、颁布了“因虚致瘀”的证候、疗效标准等。若与“不通则痛”相论,又可谓之“不荣则痛”。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则完全可以揭示冠心病的实质是“本虚标实”,与阳微阴弦所示胸痹心痛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甚为相合。

    很多中医冠心病研究者立论于气虚血瘀病机,立法于益气活血为主,辅以调整阴阳、化痰理气的治则,是与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造成心功能减退的病理生理特点相吻合的。

    安氏[9]通过对张仲景医学文献的挖掘、张仲景医学理论及经方的应用与开发、仲景学说的临床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仲景胸痹“阳微阴弦”理论,明确指出:胸痹最直接的发病机理为“心脉痹阻不畅”,其基本病机为气血,脏腑虚损及功能的变化,“阳微阴弦”理论是胸痹的基本病机已成为历代医家共同认识。近年来对冠心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已无可置辨,而张仲景关于“胸痹心痛的病机“阳微阴弦”理论恰恰是这种认识的渊薮。汪氏[10并针对其进行了物质基础的相关研究,表明仲景理论与冠心病病理生理有密切的关系。
, 百拇医药
    目前临床上进行了许多关于中医证型分布与各种理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如有人进行了血清尿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还有C反应蛋白、颈动脉中层厚度、血脂、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等等,都对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对于胸痹心痛病机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针对胸痹心痛的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多停留在文献回顾,临床探讨,经验总结等层面,尚缺乏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从病理生理角度,深一层提示中医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相关性,更好地进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和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 郑虎占.对金匮要略“阳微阴弦”识及应用体会[J].北京中医药,2008,27(4):270-271

    [2] 魏道祥.从阳微阴弦探析冠心病之证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12):25-27
, http://www.100md.com
    [3] 李克光.金匮要略译释[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08

    [4] 毛德西.从“阳微阴弦”冠心病的证治规范,河南中医,1997,11(7):5-7

    [5] Danesh J,Collins R,Peto R.Lipoprotem(a)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Circulation,2000,102:1082

    [6] Yasmin,Carmel M,McEniery,etal,C-Reactive Protein is associated with arterial stiffiness in apparently healthy individuals,Arter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4,24(5):969-974
, http://www.100md.com
    [7] 邓烈华,黄榕,邬真力,等.C反应蛋白在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方面的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3):521-524

    [8] 张周良,李斌,张黎,君等.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6,16(2):270-272

    [9] 安冬青,张斌,汪建萍.仲景胸痹“阳微阴弦”理论研究[J].中华临床医药,2004,5(12):35-36

    [10] 汪建萍,安冬青,张斌,等.仲景胸痹“阳微阴弦”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4,22(5):10-13

    作者单位:510000 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http://www.100md.com(乔志强)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