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感染性皮肤病 > 疱疹
编号:13705048
134例疱疹性咽峡炎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5日 《医学信息》 20142
     摘要:探讨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临床症状、血象及疗程,本病为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夏秋季,其表现起病急,起病即为高热,在咽峡部有2~4mm大小的疱疹,病程1w左右,病初血象增高明显。

    关键词:疱疹性咽峡炎;咽峡部;疱疹;血象增高;疗程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疱疹性咽峡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特殊情况,近年来呈现多发趋势。本文选择我在2013年诊治的134例患儿,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9月门诊诊治的13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未合并扁桃体炎、支气管肺炎。其中男性患儿80例,女性患儿54例,年龄分布,0~1岁患儿59例,约占44%,1~3岁患儿52例约占38.8%,大于3岁患儿23例约占17.2%。月份分布,3月份就诊病例2例,约占14.9%,4月份就诊病例2例,约占14.9%,5月份就诊病例13例,约占9.7%,6月份就诊病例93例,约占69.4%,7月份就诊病例11例约占8.2%,,8月份就诊病例10例,约占7.5%,9月份就诊病例3例,约占2.2%,由此可知,在患该病的患儿中,婴幼儿所占比例达到82.8%,是以婴幼儿为主。发病季节6月份所占比例高达69.4%,远远超出其他月份,这与我区6月份不冷不热,非常适于病毒性疾病流行有关。

    1.2临床症状 在这134例患儿中,高热达39℃以上患儿102例,约占76.1%,流涎者90例,约占67.2%,厌食、喂食哭闹87例,约占64.9%,能诉说疼痛者28例,约占21%,出现惊厥者5例,约占3.7%,全部患儿在位于软腭、腭咽弓、悬雍垂、舌部等处见数个5mm以下灰白色疱疹或溃疡灶,口腔其他部位无病灶。由此可以看出,该病以高热、流涎多见,婴幼儿出现流涎较多。婴幼儿不会表达,而厌食、喂食哭闹大多为咽痛所致,故咽痛患儿所占比例达到了85.9%,造成患儿饮食差,喂养困难。

    1.3实验室检查 在这些患儿中,共行血常规检查125例,其中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者94例,约占75.2%,其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大于45%者78例,约占白细胞升高总数的83%,考虑应该以病毒感染为主。在这些患儿中,共行C反应蛋白检查35例,其中大于8ug/ml者,10例,占28.6%,由于条件有限,我院无法行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1.4鉴别诊断

    1.4.1疱疹性口腔炎 为单纯疱疹I型感染所致,多发于1~3岁小儿,无明显季节差异,临床表现为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1~2d后,齿龈、唇内、舌、颊粘膜等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所属淋巴结经常肿大[1]。

    1.4.2手足口病 发热多发生在皮疹出现之前,体温38℃~39℃。均有散在皮疹,好发于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躯干部极少。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泡,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突起,内有浑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大小如米粒乃至豆粒大小[2]。

    1.4.3咽结合膜炎 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好发于春夏季,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有球结膜出血[3]。

    1.5治疗

    1.5.1抗感染治疗

    1.5.1.1抗病毒治疗给以阿昔洛韦注射剂10mg/(Kg.d)或利巴韦林注射液15mg/(Kg.d),静脉点滴。中成药物可以应用喜炎平注射液或者痰热清注射液静脉点滴。1.5.1.2抗生素治疗当患儿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超过10×109/L,而中性粒细胞增高明显时,或者C反应蛋白增高大于8ug/ml时,予以抗生素治疗。

    1.5.2对症治疗

    1.5.2.1有高热者,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10mg/kg或者布洛芬口服液2~10mg/kg,每4~6h可重复1次,亦有给予盐水灌肠治疗。

    1.5.2.2出现惊厥者,应安抚患儿家长情绪,同时予以镇静、止惊等处理。

    1.5.2.3予以维生素C注射液静脉点滴或静脉推注。

    1.6疗程经以上治疗,患儿在3d内出现热退,咽部疱疹消失103例,达76.9%,5d内出现热退,咽部疱疹消失127例,达94.8%,有7例失去联系,未能随访。

    2 讨论

    2.1在本组观察病例中,患儿集中在6月份,约占69.4%,很多病儿曾经有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接触史,托幼机构的小儿较多。婴幼儿居多,约占82.8%,因此,在流行季节,托幼机构应加强预检,及时发现患儿,及时治疗。

    2.2本病潜伏期约为2~4d。常突起发热及咽痛。热程大都2~4d。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有时伴有呕吐。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四周绕有红晕,2~3d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数目多少不等,大致在5个左右。此种粘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粘膜,故与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迥异,且后者终年可见,无季节性[4]。在本组观察病例中,患儿高热、咽痛最为明显,其次为流涎、厌食、哭闹。所以,在流行性季节,患儿一旦出现发热、哭闹、喂食哭闹,应想到本病,仔细体检,重点查看咽喉部位。

    2.3在本组观察病例中,患儿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者,约占75.2%,其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大于45%者,约占白细胞升高总数的83%,这与有些文献中记载,在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有时可达20000左右,但中性粒细胞很少超过75%[4]相符合。

    2.4治疗上,本病为病毒感染,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取得较好疗效,阿昔洛韦属嘌呤核苷类化合物,溶解度小,生物利用度较低,体内分布广泛,在脑脊液、水泡液、生殖道分泌物和组织中均可达到治疗浓度。该药物具有广谱抗疱疹病毒作用,在感染细胞内经病毒胸苷激酶和细胞激酶催化,生成三磷酸无环鸟苷,抑制病毒DNA的复制[5]。从而达到抗病毒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锡强,等.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7.

    [2]陈吉庆,周国平.儿科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9.

    [3]杨锡强,等.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5.

    [4]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M].4版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99.

    [5]丁全福.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3.

    编辑/哈涛, 百拇医药(李筱杰)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感染性皮肤病 > 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