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46
编号:13699299
张新渝教授运用"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理论的学术思想简介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2日 《医学信息》 20146
     摘要:张新渝教授根据《灵枢·口问》:"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理论,认为正虚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从而指导临床,在实证中大胆运用扶正的治疗方法,以扶正加辨证进行治疗,疗效颇丰。

    关键词:张新渝;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学术思想

    张新渝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从事《内经》[1]教学30余载,深谙其理论,并用于指导治疗临床各科疑难杂症,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银屑病、神经性皮炎、难治性失眠、脱发、痤疮、月经不调、糖尿病,高血压等,无不信手拈来。张师临证善用正邪理论治病,尤其强调"邪之所在,皆为不足",重视邪气的重要性,强调正气的决定性,在发病之初即重视扶正,并将"扶正"思想贯彻治疗始终。笔者有幸随师临诊,获益匪浅,现将其运用"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的学术思想简介如下:

    1 正虚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也说:"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由此可见,邪气的产生,与正气的亏虚密不可分。根据以上理论,张师认为:凡病没有绝对的实证,只有绝对的虚证,正如《灵枢·口问》所云:"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张师强调:"'阴胜则阳病(虚寒),阴胜则寒(实寒)',虚证写在前,与内经重视正气有关;而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