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脊柱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扫描,同时将CT图像重建后进行表面重建(SSD)、容积重(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成像处理,获得重组图像进行更加直观、全面的观察、分析。结果 根据椎管狭窄4度分类法以及Denis 前中后(abc)三柱分类法综合判断,骨折类型:安全带型1例,骨折脱位型7例,爆裂型骨折25例,单纯屈曲骨折47例;受累部位:本组80例患者共96个椎骨发生骨折,其中腰椎49例,胸椎15例,颈椎7例,胸腰椎6例,骶椎3例。结论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多方位、立体、直观、清晰、全面的观察骨折情况,可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手术路径以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螺旋CT;三维重建;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应用分析
脊柱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伤,常见于青壮年人群,累及范围较广,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及早诊断,及早明确骨折具体情况是临床处理脊柱骨折的关键[1]。在螺旋CT扫描问世之前,常规X线片是诊断脊柱骨折的首选,但并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椎管受累、骨碎片、椎弓骨折等骨折细节,常常会出现一些漏诊或误诊情况。随着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应用,螺旋CT凭借其较高的图像分辨率、扫描时间短、扫描层次薄、图像处理功能强等诸多优势,可准确显示脊柱骨折的损伤范围以及损伤程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临床诊断脊柱骨折的首选方式[2]。为进一步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价值,本文对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活动障碍或疼痛症状,并经手术证实。80例患者中无明显神经损伤者68例,神经损伤患者12例,其中不全截瘫10例,截瘫患者2例。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15~70岁,平均(39.5±2.4)岁;受伤原因:高处不慎坠落伤者38例,因交通意外事故伤者20例,不小心摔伤者15例,由其他原因伤者7例。
1.2方法
1.2.1螺旋CT扫描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由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螺旋CT仪器),取患者仰卧位,根据X线片提供的脊柱受损范围以及部位进行CT定位扫描。扫描参数设置:腰椎电压130KV,电流190mAs,重建间距1.5mm~1.8mm,薄层重建层厚2.5mm颈椎电压130KV,电流150mA,层厚2mm,薄层重建层厚1.25mm,重建间距0.8mm,进床速度控制在3~5mm/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