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415
编号:13688854
额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鞍区显微解剖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6日 王广 朱军 吴斌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研究额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的应用解剖,为临床治疗鞍区病变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模拟额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手术操作,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2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湿性头颅标本进行解剖,通过Ammirati、Bernardo创建的手术显露分级体系进行量化,比较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探讨二者的适应症及优缺点。结果 额外侧入路手术显露分级评分60(69.8%)比翼点入路52(60.5%)高。结论 与翼点入路相比较,额外侧入路治疗鞍区病变具有创伤少、显露好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额外侧入路; 翼点入路; 显微手术

    鞍区位置深在, 周围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结构, 手术风险大, 术后并发症多, 是颅底肿瘤、血管瘤好发区域,一直是神经外科界的难点之一,手术入路的选择尤为重要[1]。目前最常用的鞍区入路有单侧额下入路、翼点入路、额部纵裂入路、额外侧入路等。近年来,额外侧入路因具有骨窗小、创伤少、显露好、开颅时间短等优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拟通过尸头解剖研究,测量手术相关数据,比较额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角度,探索两种手术入路的适应症及优缺点,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和器械

    1.1.1实验材料国人成人湿性尸头12例,均为非颅脑外伤及颅脑疾病死亡者,经福尔马林固定,乳胶灌注,其中女性5例,男性7例,由承德医学院解剖实验室提供尸头。

    1.1.2器械与测量工具常规颅脑手术器械包(曹工牌,中国山东淄博善航医学工程研究所制造)、电动开颅钻(PY-GZ)、电动吸引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数码相机(Canon EOS 50D)、两脚规、头架1 件、Leica手术显微镜等。

    1.2方法

    1.2.1额外侧入路[2]①体位:头部向对侧旋转20°~45°并且下垂15°,头轻度下垂;②解剖标志及皮肤切口(见图1):用龙胆紫标出重要解剖标志(颧弓、额骨颧突、额窦、颞上线及侧裂投影)。切口起自颧弓上缘,耳屏前至少5mm以避免损伤面神经额支。切口紧贴发际内缘弧向前方直到中线旁1cm (发际低者可以缩小切口至同侧眉弓中点垂直线交点);③软组织切开:牵开皮瓣,在两层颞浅筋膜间分离,避免损伤颞肌筋膜浅层内走行的面神经额支。从颞肌额部附着处切开,用骨膜剥离器从骨膜下适当游离约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