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使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连续应用14d;辛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长期服用。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ST-T改变、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两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辛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有进展至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早期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扩冠、抗栓、抗凝常规用药有时效果不理想,且硝酸酯类药易产生耐药性,又有头痛、血压下降等副作用。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观察疗效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1]。除外急性心肌梗死、重度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活动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异常、原因不明的肌酸激酶升高或超过正常3倍以上、继发性高脂血症、服用其他降脂药、出血性疾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对丹红和他汀类药物有过敏史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36~78岁,病程1~15年,合并糖尿病7例、高血压18例、高脂血症19例。对照组8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38~79岁,病程1~16年,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21例、高脂血症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硝酸酯、肠溶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低分子肝素及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给予低流量吸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使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14d为1疗程;辛伐他汀20mg,每晚20时口服,长期服用。
1.3观察指标①患者入院后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做12导联心电图1次/d。心绞痛发作时即刻做心电图,观察ST-T改变。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③治疗前后查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肝功肾功、血糖、血脂、血尿常规。④观察用药期间不良反应:肝肾功能的改变、横纹肌的损害、有无出血倾向,过敏等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胸痛、胸闷消失,2w内未再发作,ST段恢复0.05mv以上,T波恢复直立;有效:胸痛、胸闷缓解或消失、2w内仍有心绞痛发作,但频率减少2/3或以上,T波双向或变浅;无效:胸痛、胸闷仍反复发作、ST-T未恢复、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双样本t检验。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4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3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心电图改善比较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4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25%。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3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73.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治疗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分别是(5.31±0.72)、(2.82±1.15)和(3.56±0.93);治疗后分别是(3.87±1.05)、(1.49±1.08)和(2.63±0.57)。治疗组治疗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分别是(5.32±0.85)、(2.82±1.21)和(3.49±0.98);治疗后分别是(5.27±0.75)、(2.78±1.16)和(3.41±0.63)。对照组治疗后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表现之一,是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所致器质性狭窄的基础上出现了斑块不稳定和(或)冠状动脉痉挛的情况,从而导致心肌供血与耗氧的失衡。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的炎症反应促使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在此基础上发生细胞成分的活化并介导血栓形成,是绝大多数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2]。如及时治疗可恢复为稳定型心绞痛,如延误治疗,心肌发生坏死,可引发心梗或猝死,应给以高度重视和正确治疗。辛伐他汀作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在冠心病防治中,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已被大规模临床实验结果所证实。辛伐他汀除了有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细胞功能、抗氧化过程、加强斑块纤维帽、缩小富含脂质的核心,减少炎症反应,抑制促凝活性,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防止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延缓动脉硬化进程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他汀类药物是现有的可降低血管炎症的最有效药物[3]。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红花。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丹参酚酸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丹参酮和丹参酚酸均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作用;红花黄色素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激活和释放血栓素A2(TXA2),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PGI2),纠正外周血中TXA2/PGI2平衡失调,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丹参和红花合用增强了抗栓、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尹刚[4]王兴东[5]也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患者临床观察发现,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92.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91.25%,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总之,丹红注射液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使心绞痛发作间隔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发作频率减少、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血脂指标变化明显,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
[2]蔡伦安,魏经汉,赵洛沙,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基质金属酶1与CD40配体的关系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3):237.
[3]胡海鹰.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50.
[4]尹刚.丹红注射液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08,14(10):1189-1191.
[5]王兴东.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7):28-29.
编辑/申磊, 百拇医药(范波)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辛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有进展至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早期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扩冠、抗栓、抗凝常规用药有时效果不理想,且硝酸酯类药易产生耐药性,又有头痛、血压下降等副作用。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观察疗效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1]。除外急性心肌梗死、重度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活动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异常、原因不明的肌酸激酶升高或超过正常3倍以上、继发性高脂血症、服用其他降脂药、出血性疾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对丹红和他汀类药物有过敏史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36~78岁,病程1~15年,合并糖尿病7例、高血压18例、高脂血症19例。对照组8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38~79岁,病程1~16年,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21例、高脂血症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硝酸酯、肠溶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低分子肝素及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给予低流量吸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使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14d为1疗程;辛伐他汀20mg,每晚20时口服,长期服用。
1.3观察指标①患者入院后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做12导联心电图1次/d。心绞痛发作时即刻做心电图,观察ST-T改变。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③治疗前后查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肝功肾功、血糖、血脂、血尿常规。④观察用药期间不良反应:肝肾功能的改变、横纹肌的损害、有无出血倾向,过敏等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胸痛、胸闷消失,2w内未再发作,ST段恢复0.05mv以上,T波恢复直立;有效:胸痛、胸闷缓解或消失、2w内仍有心绞痛发作,但频率减少2/3或以上,T波双向或变浅;无效:胸痛、胸闷仍反复发作、ST-T未恢复、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双样本t检验。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4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3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心电图改善比较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4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25%。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3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73.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治疗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分别是(5.31±0.72)、(2.82±1.15)和(3.56±0.93);治疗后分别是(3.87±1.05)、(1.49±1.08)和(2.63±0.57)。治疗组治疗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分别是(5.32±0.85)、(2.82±1.21)和(3.49±0.98);治疗后分别是(5.27±0.75)、(2.78±1.16)和(3.41±0.63)。对照组治疗后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表现之一,是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所致器质性狭窄的基础上出现了斑块不稳定和(或)冠状动脉痉挛的情况,从而导致心肌供血与耗氧的失衡。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的炎症反应促使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在此基础上发生细胞成分的活化并介导血栓形成,是绝大多数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2]。如及时治疗可恢复为稳定型心绞痛,如延误治疗,心肌发生坏死,可引发心梗或猝死,应给以高度重视和正确治疗。辛伐他汀作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在冠心病防治中,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已被大规模临床实验结果所证实。辛伐他汀除了有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细胞功能、抗氧化过程、加强斑块纤维帽、缩小富含脂质的核心,减少炎症反应,抑制促凝活性,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防止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延缓动脉硬化进程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他汀类药物是现有的可降低血管炎症的最有效药物[3]。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红花。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丹参酚酸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丹参酮和丹参酚酸均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作用;红花黄色素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激活和释放血栓素A2(TXA2),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PGI2),纠正外周血中TXA2/PGI2平衡失调,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丹参和红花合用增强了抗栓、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尹刚[4]王兴东[5]也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患者临床观察发现,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92.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91.25%,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总之,丹红注射液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使心绞痛发作间隔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发作频率减少、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血脂指标变化明显,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
[2]蔡伦安,魏经汉,赵洛沙,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基质金属酶1与CD40配体的关系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3):237.
[3]胡海鹰.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50.
[4]尹刚.丹红注射液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08,14(10):1189-1191.
[5]王兴东.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7):28-29.
编辑/申磊, 百拇医药(范波)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冠状动脉病 > 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