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安全性评价与监护方法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因中药而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威脅的事件逐年上升,已经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次研究主要根据《中医医院管理指南》对中药的安全性、监护方法进行探讨,从而对中药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建立起适用于临床的监护方式。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发生机制;中药不良反应;监护方式
中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人类的健康发展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因人们的保健意识、生命质量意识的提高,中药安全性、合理性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是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若用药不合理,甚至会造成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肝脏损害、皮肤损害、重金属中度等身体的多方面受损[1]。本次研究主要经过对重要不良反应进行介绍,从而根据中药的不良反应情况建立中药监护模式。
1中药安全性影响因素
1.1品种来源差异 因产地、品种的不同,中药成分的差异极大。例如,附片在云南因种植时使用农药和化肥较多,导致药材中有机磷过高残留,其毒性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毒性大。药物在贮藏过程中,因保管不妥,引发病原菌出现霉烂、变质、病原菌污染,药物成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加大,甚至会产生毒性反应。
1.2炮制不当和未炮制 番泻叶若未炮制,在应用于通便时,极易引发腹痛;若附子在炮制过程中,未严格按照附子炮制标准实施,在对患者进行强心利尿治疗时,则会引发口唇麻木;草乌若未依法炮制,服用后极易引发四肢发麻、恶性呕吐、心律紊乱等情况;而生半夏毒性较强,若经有效的炮制,可将其毒性大大降低[2]。
1.3盲目使用及剂量不当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药物的用量用法,需要根据患者病症、因患者体质而定,选择适量的药物及剂量。药物使用过量,过着用药超出常规用药,则易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细辛的常用剂量为5g左右,若使用过量,患者则会出现呼吸减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而川芎的常用量为9g,若剂量过大,患者会出现呕吐、剧烈的头痛等不良反应情况[3];而木通、朱砂,若应用剂量过大,则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构成严重的生命安全危险。
2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2.1量变(A)型 因中药药理作用原因,使得药代动力学吸收、时间、分布、血浆蛋白结合、转化、排泄以及靶器官敏感性等因素相关,与药物的使用剂量也有关联,药物减量、停药后,其症状会消失,其大多为中药毒副作用、后遗效应,其临床重现性较高,但死亡率低,可预测性高。
2.2 质变(B)型 患者因体质异常,导致经常规药理毒理学无法对其进行删选,且无重现性与剂量依赖性。因患者免疫、遗传、致畸、致病等异常相关,发生率较低。大多为严重过敏反应、致突变、致癌等。其临床发生率较低,但是死亡率极高,无法预测。
2.3特异(C)型 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少见,且发生率较高,反应缺乏典型性,无药代动力学关系,但是潜伏期较长,重现性差,发生机制无法确定。
3建立中药安全监护体系
3.1确保人才基础 药学监护为现代医疗救治的主要工作内容,应该将传统被动询问,转化为主动提供服务的方式。临床药师需要以副主任药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并深入到临床中,与护理人员和临床医生商讨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合理措施进行治疗,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3.2建立监测措施 在中医用药安全性的监护中,必须要有可靠的检测措施。对用药指征、药性进行掌握,对含有毒素成分的中药进行充分的了解,正确获悉其炮制方式。对用后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进行了解,并对其解救方式做研究[4]。
在用药时,应该对患者的体质、肾功能、用药过敏史进行了解,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对于幼儿及老人,用药需确保剂量的恰当性;对于哺乳期、妊娠期、儿童期等特殊时期的患者,必须要确保其安全,做选择性用药。
3.3加强中药临床安全性监护 对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建立起研究体系,将各种中药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收集,从而对医院的用药情况进行规范化,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因中药较为复杂,需要建立起临床用药安全性的监护系统,让医师与护士、药师联合探讨,为患者的用药安全性进行明确,指导患者进行合理性用药。
对中药的临床安全性监护在现代医院中,为至关重要的部分,弥补中医的弱项,提高中医的临床可行性,提高其疗效,减少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解决中药ADR安全监测问题,才能打开局面,使得中药能推广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丁长玲,张树平,赵永德,等.中药注射剂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评价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4):256-259.
[2]李继友,刘雅嫔.祛瘀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21(6):686-688.
[3]戴攀桂,戴飞宇.中药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8):532-533.
[4]王文.老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及用药安全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20):128-129.编辑/王海静, http://www.100md.com(邱永军)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发生机制;中药不良反应;监护方式
中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人类的健康发展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因人们的保健意识、生命质量意识的提高,中药安全性、合理性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是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若用药不合理,甚至会造成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肝脏损害、皮肤损害、重金属中度等身体的多方面受损[1]。本次研究主要经过对重要不良反应进行介绍,从而根据中药的不良反应情况建立中药监护模式。
1中药安全性影响因素
1.1品种来源差异 因产地、品种的不同,中药成分的差异极大。例如,附片在云南因种植时使用农药和化肥较多,导致药材中有机磷过高残留,其毒性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毒性大。药物在贮藏过程中,因保管不妥,引发病原菌出现霉烂、变质、病原菌污染,药物成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加大,甚至会产生毒性反应。
1.2炮制不当和未炮制 番泻叶若未炮制,在应用于通便时,极易引发腹痛;若附子在炮制过程中,未严格按照附子炮制标准实施,在对患者进行强心利尿治疗时,则会引发口唇麻木;草乌若未依法炮制,服用后极易引发四肢发麻、恶性呕吐、心律紊乱等情况;而生半夏毒性较强,若经有效的炮制,可将其毒性大大降低[2]。
1.3盲目使用及剂量不当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药物的用量用法,需要根据患者病症、因患者体质而定,选择适量的药物及剂量。药物使用过量,过着用药超出常规用药,则易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细辛的常用剂量为5g左右,若使用过量,患者则会出现呼吸减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而川芎的常用量为9g,若剂量过大,患者会出现呕吐、剧烈的头痛等不良反应情况[3];而木通、朱砂,若应用剂量过大,则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构成严重的生命安全危险。
2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2.1量变(A)型 因中药药理作用原因,使得药代动力学吸收、时间、分布、血浆蛋白结合、转化、排泄以及靶器官敏感性等因素相关,与药物的使用剂量也有关联,药物减量、停药后,其症状会消失,其大多为中药毒副作用、后遗效应,其临床重现性较高,但死亡率低,可预测性高。
2.2 质变(B)型 患者因体质异常,导致经常规药理毒理学无法对其进行删选,且无重现性与剂量依赖性。因患者免疫、遗传、致畸、致病等异常相关,发生率较低。大多为严重过敏反应、致突变、致癌等。其临床发生率较低,但是死亡率极高,无法预测。
2.3特异(C)型 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少见,且发生率较高,反应缺乏典型性,无药代动力学关系,但是潜伏期较长,重现性差,发生机制无法确定。
3建立中药安全监护体系
3.1确保人才基础 药学监护为现代医疗救治的主要工作内容,应该将传统被动询问,转化为主动提供服务的方式。临床药师需要以副主任药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并深入到临床中,与护理人员和临床医生商讨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合理措施进行治疗,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3.2建立监测措施 在中医用药安全性的监护中,必须要有可靠的检测措施。对用药指征、药性进行掌握,对含有毒素成分的中药进行充分的了解,正确获悉其炮制方式。对用后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进行了解,并对其解救方式做研究[4]。
在用药时,应该对患者的体质、肾功能、用药过敏史进行了解,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对于幼儿及老人,用药需确保剂量的恰当性;对于哺乳期、妊娠期、儿童期等特殊时期的患者,必须要确保其安全,做选择性用药。
3.3加强中药临床安全性监护 对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建立起研究体系,将各种中药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收集,从而对医院的用药情况进行规范化,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因中药较为复杂,需要建立起临床用药安全性的监护系统,让医师与护士、药师联合探讨,为患者的用药安全性进行明确,指导患者进行合理性用药。
对中药的临床安全性监护在现代医院中,为至关重要的部分,弥补中医的弱项,提高中医的临床可行性,提高其疗效,减少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解决中药ADR安全监测问题,才能打开局面,使得中药能推广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丁长玲,张树平,赵永德,等.中药注射剂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评价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4):256-259.
[2]李继友,刘雅嫔.祛瘀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21(6):686-688.
[3]戴攀桂,戴飞宇.中药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8):532-533.
[4]王文.老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及用药安全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20):128-129.编辑/王海静, http://www.100md.com(邱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