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及病理表现进展体会(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在1983年由Mazur和Clark[1]首次提出,它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潜能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的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源性肿瘤,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常被误诊。随着免疫组化、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以下对GIST的螺旋CT及病理表现的进展作一综述。1发病机制及流行病特征
GIST的发病机制与原癌基因c-kit的突变有关,原癌基因c-kit编码一种跨膜糖蛋白,即KIT酪氨酸激酶受体。而CD117是c-kit原癌基因的蛋白物。KIT(CD117)强阳性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性的标准,也是诊断GIST的关键所在[2]。CD34是一种跨膜蛋白,特性性较CD117差,因此CD117与CD34联合检测对GIST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也是鉴别其它部位间质瘤的要点。对于该病的流行特征,目前尚没有人种、地理环境、职业方面等多方面的统计学资料[3]。该病发病年龄在40~60岁,男女发病大致相当[4]。发病率占消化道肿瘤的1.0%~3.0%[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