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气前湿化液的配制方法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急危重患者行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0例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实验组给予生理盐水25 mL加注射用水25 mL即成0.45%盐水,再加入氨溴素30 mg用微量泵将湿化液通过密闭式吸痰管泵入气道。对照组给予Ns 30 mL加5%碳酸氢钠20 mL给予每小时间断滴入气道。结果 实验组气道湿化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痰痂形成、气道出血、肺部感染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等意义(P<0.05)。结论 改良气道内湿化方法起到充分湿化气道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重症医学科及各临床科室广泛推广。
关键词:急危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湿化;护理
气管切开术又称气管造口术,是一种急救手术,用于解除呼吸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近年来随着对呼吸道的病理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也日趋扩大,对于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引起的呼吸衰竭(如颅脑外伤,胸腹外伤,脊髓灰质炎等)气管切开术为重要的辅助性治疗手段,可经气管套管将下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从而改善肺内气体交换。气管切开术按目的不同可分为六大类:①手术情况下的气管切开;②抢救性气管切开;③预防性气管切开;④外伤性气管切开;⑤治疗性气管切开;⑥长期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
急危重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水分丢失可达800 mL/d[1],再加上2%甘露醇或呋赛米脱水后,呼吸系统内水分大量减少,而且由于没有鼻腔的湿化,再加上我们西北地区空气干燥,患者吸入相对湿化不足的气体由气管直接进入气道,引起纤毛无能运动率下降或停止。如果不充分湿化,易造成痰的干燥,痰痂形成,气道出血,继而造成肺部感染。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变浅、变快,可达30次/min左右,心率加快,>100次/min,出现燥动不安,面色潮红,口唇发白,前期吸痰时无痰吸出,4~5 d以后痰痂形成,继而痰量增加。因此对于危重患者行气管切开后,除了加强营养、翻身、拍背、吸痰之外,加强气道湿化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科室从2011年8月~2014年2月对90例患者对比了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