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429
编号:1367097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50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23日 《医学信息》 201429
     摘要: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4年2月收治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病例资料50例,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主要见于老年男性,多有脑血管病史;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视觉障碍、意识障碍及共济失调等;颅脑CT平扫及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见基底动脉尖端2处及以上血循环障碍可确诊;临床治愈率低,致残率及致死率高,预后极差,本组50例患者存活出院42例,死亡8例,出院随访3月内,死亡4例,15例患者存在严重瘫痪。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常易误诊、误治,临床治愈率极低,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治疗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TOBS)是一组由于基底动脉尖端动脉供血区域血供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觉醒和行为异常、瞳孔异常及意识障碍和幻觉等[1]。该类疾病临床表现复杂,特异性不强,常误诊、误治,影响患者预后。本组对近年收治的5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8年5月~2014年2月收治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病例资料50例,其中男32例(64%),女18例(36%),年龄在21~86岁,平均年龄63.7岁。50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36例(72%),脑血管病史30例(60%),冠心病、房颤病史14例(28%),高脂血症8例(16%),糖尿病12例(24%);20例患者有吸烟史,16例患者有长期饮酒史。

    1.2诊断标准 经颅脑CT或磁共振检查证实的由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尖端的分叉部血管血供障碍引起的单侧或双侧2个或2个以上供血区域内脑梗塞并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1.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在安静时急性起病,出现中脑梗塞表现。眩晕、恶心呕吐伴一过性意识障碍8例,嗜睡、昏睡至深昏迷25例;眼球运动障碍30例,瞳孔不等大24例,复视14例,眼震12例,偏盲或皮质盲8例;言语不清22例,肢体瘫痪15例,病理征阳性15例,共济失调12例,感觉异常9例,饮食呛咳3例,一过性黑朦2例,行为异常1例。

    1.4影像学表现 所有病例均经颅脑CT或磁共振平扫证实存在基地动脉尖端5条分支血管血供部位2处或以上新发梗死灶。其中,3处或3处以上梗死病灶有22例(44% );双侧梗死灶31 例(60.2%%),单侧梗死灶19例(39.8%);所有脑梗死病灶包括枕叶18例(36%),丘脑25例(50%),中脑33例(66%),小脑10例(20%),桥脑10例(20%),颞叶9例(18%)。磁共振DWI检查,T1WI发现36个病灶,T2WI发现70个病灶。所有病例中,有42例接受MRA检查,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者17例,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23例,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者27例。

    1.5治疗 所有患者在确诊后给予早期静脉溶栓,抗凝,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压,降纤,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及防治并发症,如应激性溃疡、感染等综合治疗。

    2结果

    50例患者经治疗,存活出院42例,死亡8例;出院随访3个月内,死亡4例;所有存活病例均存不同程度后遗症,15例患者存在严重瘫痪。15例死亡患者中,4例死于心脏骤停,4例死于脑疝,3例死于呼吸衰竭,4例死亡原因未明。

    3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血供障碍引起的脑缺性疾病,常以中脑病变最为突出,多累及丘脑、桥脑、小脑、枕叶及颞叶等部位。TOBS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度提出,界定为一种特殊的脑缺血性疾病,目前约占脑梗死的7.6%。TOBS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往往病情较重,致残及致死率高[2]。究其原因,与基底动脉尖的局部解剖特点有关。基底动脉尖端血管包括左右侧大脑后动脉、左右侧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该5条动脉中出现2条或以上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所支配区域脑缺血梗死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即可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双侧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最低分支,主要供应枕叶及颞叶,故大脑后动脉循环障碍可致枕叶或颞叶部位脑梗死,以视觉障碍为主,如视力减退、复视、偏盲及皮质盲等。小脑上动脉走行经动眼神经及滑车神经,达小脑上部,故该双侧血管狭窄或闭塞可累及小脑,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共济失调等症状。基底动脉顶端支配中脑血管,该部血供障碍,可致中脑脑干网状结构及丘脑部分核团受累,表现为意识障碍及感觉异常等[3]。

    目前,随着颅脑CT平扫及颅脑磁共振检查的广泛应用,TOBS的诊断率得到极大提升;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广泛应用对于明确病变部位有重要的意义[4]。

    TOBS多见于老年男性,多有脑血管疾病史。本组50例患者中,平均年龄接近65岁,且男性患者超过60%,与既往相关报道基本吻合[5]。所有病例中,多达30例患者存在脑血管基础疾患。在治疗原则上,TOBS与一般缺血性脑梗死无殊,主要为早期静脉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压,降纤,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及防治并发症等[6]。该类疾患临床治愈率低,致残率及致死率高,预后极差,本组50例患者存活出院42例,死亡8例,出院随访3月内,死亡4例,15例患者存在严重瘫痪。

    综述所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常易误诊、误治,临床治愈率极低,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参考文献:

    [1]赵桂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治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005):858-859.

    [2]由丽娜,姜海东,王晓辉,等.基底动脉尖综合症 23 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ISTIC,2013,34(7):132-134.

    [3]王新玲.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10):861-862.

    [4]陈芎豆.MRI 合并 DSA 对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诊断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3(27):86-87.

    [5]朱晓华,周其达,邹锡良,等.20 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及预后[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58-59.

    [6]刘芳,田发发,林金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3,40(1):28-30.编辑/张燕, 百拇医药(朱高春 段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