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433
编号:13666033
心理干预对耳鸣相关性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20日 胡水花 万雅琴 江岚 丁小美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耳鸣相关性治疗中的积极作用。方法 对95例耳鸣患者应用THI(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评分法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评估。将所取得的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进行心理干预时病程短的耳鸣对患者的影响大于病程长者,心理干预对耳鸣的有效,听力下降耳鸣患者可佩带助听器。结论 通过心理干预积极引导患者,解除患者的疑虑,正确认识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提高生存质量,使患者逐渐适应耳鸣状态,促进耳鸣患者达到临床心理康复。

    关键词:耳鸣;心理干预;治疗

    耳鸣为一类症状而非一种疾病。耳鸣事实上是许多疾病伴随的一种症状。耳鸣可伴有烦恼、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可影响工作、生活。因此,耳鸣问题已经成为耳鼻喉科迫切需要重视及解决的问题。目前治疗耳鸣的方法是耳鸣康复治疗。在排除一些有明确病因的耳鸣后,大多数的耳鸣对患者并不会构成器质性的危害。患者的心理感受尤为重要,对一部分患者而言,耳鸣是一种难以摆脱却又极其烦恼的感受,会严重干扰其正常生活、睡眠,常常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甚至有可能自杀[1]。临床医生及听力师需正视耳鸣问题,让患者坚定自身的信念,克服耳鸣的不利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8月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和住院患者95例中,男38例、女47例,年龄22~76岁,平均49岁,排除耵聍栓塞,鼓膜充血、内陷、穿孔,中耳积液或感染、耳硬化症,内耳水肿,听神经瘤,眩晕等引起的耳鸣,另外还有其他可以导致耳鸣的疾病包括头颈部创伤、颅脑外伤后遗症等原因。

    1.2方法 根据2000年德国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学会耳鸣诊疗纲要。患者按病程分为急性耳鸣(≤3月)、亚急性耳鸣(3个月~1年)和慢性耳鸣(>1年)。自2012年10月~2013年8月共治疗及护理95例耳鸣患者,其中急性耳鸣32例,亚急性31例,慢性耳鸣32例。采用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评分及分级,共25个项目。根据患者的回答计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