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512
编号:13646745
结合实验课程体系改革转变教育理念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26日 《医学信息》 201512
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病理学,教学
     摘要:根据病理教学的教改和实践经验,将自我效能感理论运用于病理教学,充分调动个体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病理学;教学

    1 自我效能感理论

    1.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地进行那一活动。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1]。

    1.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