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微种植体作为增强正畸支抗的措施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从微种植体的起源与发展、类型分别、植入部位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尽的综述。关键词:微种植体;绝对支抗;口腔正畸
随着社会进步,传统的正畸加强支抗手段往往难以满足那些需要超强支抗患者的需求。瑞典学者Branemark等[1]证明钛合金种植体表面和活性骨组织能够达到直接的"骨整合"(Osseointergration),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包括微型钛钉种植体在内的多种口腔种植体支抗系统,并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成为目前国内外正畸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1微种植体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1945年,Gainsforth 和Higle 等在实验狗上使用活合金(钴铬钼合金)螺钉内收尖牙实验,最早探索了以种植体作为支抗进行正畸治疗的可能,从而开创了种植体支抗的先河。直到1997年,Kanomi 报道了专门用于正畸治疗的微种植体。此后,各种不同设计的微型螺纹钉开始大量出现,并在临床上推广使用,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2微种植体的类型
关于微种植体稳定性和其大小的研究目前报道较多,有学者[2]在对种植体临床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种植体的长度与种植的成败关系密切,短的种植体失败率较高。也有研究认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