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531
编号:1363609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6日 《医学信息》 201531
     摘要:目的 对2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台征(IMS)患儿的病原学检查特点、临床表现进行总结,为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对22例具有传单临床表现的患儿进行血清病原抗体检测(于发病7~10d采静脉血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 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为40.9%,其次为支原体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6.3%,合胞病毒、腺病毒及风疹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均为9%;混合两种病原抗体阳性率达13.6%,病原不明2例。结论 小儿传单综合征的主要病原为巨细胞病毒、支原体,其次为两种病原混合感染,其他病毒单纯感染稍少见。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病原学;临床特征

    经典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儿童多发,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见嗜异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1]。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EB病毒外,传单中有5%~10%的病例是由非EBV的其他病原体如巨细胞病毒、弓形虫、肺炎支原体(MP)等感染引起[2],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异常淋巴细胞,与EBV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似。由其他病毒和细菌感染、药物过敏引起者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3]。为了解传单综合征的病原学,总结临床经验,将我院自2010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22例,进行分析其病原学检查、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传单综合征患儿共22例,均符合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皮疹、肝功能损害;②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10%或异形淋巴细胞绝对值>1×109/L;③嗜异凝集试验阴性或嗜异凝集试验阳性而豚鼠肾吸附后试验转为阴性;④EB病毒-IgM阴性;⑤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查血EB-DNA-PCR<5.002E+02拷贝/ml。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10个月~11岁(~1岁2例,~3岁3例,~7岁9例,~11岁8例),均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诊断标准。

    1.2方法 所有患儿于发病1~2w采静脉血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风疹病毒(RV)、肺炎支原体(MP)、甲型肝炎病毒(HAV)的IgM抗体。

    2 结果

    2.1临床特征 共同特征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异淋≥0.10,单核+淋巴细胞明显增高。部分有眼睑水肿,多于病后2~5d出现,持续3~7d;咽颊部、扁桃腺表面假膜于治疗后4~9d消失,鼻塞持续2~5d。学龄前儿童肝脾、淋巴结肿大、肝损害均比婴幼儿明显,恢复所需时间比婴幼儿长。

    2.2病原学检查 22例患儿采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血清中巨细胞抗体阳性率高达40.90%,其次支原体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6.36%;合胞病毒、腺病毒及风疹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均为9%,混合两种病原抗体阳性率达13.6%,病原不明2例,见表1、2。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syndrome,IM)征是由多种疾病引起,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血清学检查无嗜异凝集试验或经豚鼠肾吸附后试验反应阴性及EB病毒抗体阴性的一组综合征[4]。

    在本组资料中,病毒抗体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是巨细胞病毒,阳性率高达40.9%,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属DNA病毒大类中的疱疹科病毒,对宿主的细胞产生病变效应。引起受染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和胞浆内出现包涵体,此种病变细胞可见于全身组织、脏器,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因此临床上最易引起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表现,其中肝脏肿大和肝功损害更突出。

    本组中肺炎支原体抗体检出率仅次于巨细胞病毒,占36.3%。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MP)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一种没有细胞壁的病原体,是最小的能独立生存的引起人类感染的原核细胞,是近年来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临床表现不典型,以肺部表现为著,肝脾淋巴结肿大程度、血液系统等损害相对较轻。由于MP与人体某些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故感染后可形成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导致多系统的免疫损害[5]。MP可由于病原体本身及其激发的免疫反应造成机体损伤,这可能是引起传单样综合征的机制。

    合胞病毒、腺病毒及风疹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均为9%。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炎病毒属,为有包膜的单链负股RNA病毒,其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发热、流涕、咽痛。腺病毒(Adenovirus)为DNA病毒,属于腺病毒科,进入机体先侵犯呼吸道或眼结膜,可从增殖的局部进人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继而感染其他组织器官,引起皮疹,组织充血、水肿,肝脏、淋巴组织增生肿大。风疹病毒(rubellavirus,RV)为RNA病毒,属披膜病毒科,有囊膜。临床引起发热、红色斑丘疹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巨细胞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均可引起肝脏炎症。本组中两种病原混合感染者占13.6%,主要为肺炎支原体或巨细胞病毒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

    本组资料表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共同特征有发热、咽峡炎、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异淋≥0.10。检测病原中巨细胞病毒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支原体感染;混合感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或巨细胞病毒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者肝脏肿大和肝功损害突出,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发热持续时间长、淋巴结肿大明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病原学检查非常重要,决定了治疗方案及预后。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上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

    [2]洪冬玲,李强,贾苍松.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7):723-726.

    [3]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2-254.

    [4]伍曼仪,黄绍良.现代小儿血液病学[M].第1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52.

    [5]阮大宝.小儿肺炎支原体的肺外并发症及发生机理的探讨307例[J].实用儿科杂志,1989,4(6):207.编辑/成森, 百拇医药(张静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