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试验影响因素浅析
血凝试验临床上常规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凝血酶时间(TT)测定、纤维蛋白原(Fg)测定,是一组能反应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异常的筛查试验。这些检查项目已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物剂量监测和患者手术前的检查。血凝试验检验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过程,且容易出现误差,通常情况下,在血凝试验过程中其中的某些因子一旦被某些因素激活,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检测结果出现很大的偏差[1]。这就要求我们检验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因素,尽量避免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本文对影响血凝试验以下几个方面因素进行探讨。1 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与处理
1.1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 患者要处于平静和空腹状态,以免造成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溶成分的激活。采血前1w内不可服用对血凝试验有影响的药物,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是有协同抗凝作用[2],如水合氯醛、阿司匹林、保泰松、氯贝丁酯、吲哚美辛等可使口服抗凝药物在血液中浓度明显增高。大剂量使用青霉素(血浆浓度达5000U/ml)可使PT、APTT明显延长,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延长[3]。头孢哌酮分子中甲硫甲唑环的侧链与前凝血酶原相仿;羧酶可错误地与抗生素结合而导致凝血酶原的形成减少,干扰肝脏中维生素K的代谢,导致低凝血酶血症[4]。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妊娠、香豆素类药物、肝素、天冬酰胺酶、纳洛酮可影响APTT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