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5年第47期
编号:12781613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1月26日 医学信息 2015年第47期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 对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手术证实的6例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患者分别进行CT、MRI检查,观察检查结果,总结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特征。结果 CT检查中,6例患者病变都是类圆形或者椭圆形,边界比较清晰,3例患者周边显示为低密度水肿带环绕,中央呈现等密度或者低密度影,6例患者均存在占位效应。增强扫面之后,6例患者均显示环形强化,较为光整。MRI检查中,6例患者都是囊状,均呈现短T1W1、长T2W1信号影,T2W1囊壁呈现低信号环,SW1呈现更低信号环。增强扫描之后,6例患者均显示环形强化。结论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中,CT检查缺乏特征性,MRI检查具有特征性,即"环"征,为此,MRI检查是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诊断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T;MRI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特殊类型脑内血肿,经常被误诊为卒中、转移瘤、胶质瘤等,有关报道显示,其误诊率高达90%[1]。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临床呈现慢性发展,具有反复出血的表现。本文主要对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手术证实的6例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手术证实的6例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其中女性患者2例,男性患者4例;年龄在45~79岁,平均年龄为(64.7±5.5)岁;病程在5~35d,平均病程为(15.1±1.4)d。6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呕吐、步态不稳等症状。6例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并经过手术病理证实。

    1.2 CT检查 采用64层CT与64层双源CT进行扫面,其参数主要有:管电流120kV,420mAs/rot,扫描时间6.8s,层厚8mm,螺距0.8mm。增强之后,选用Omnipaque为对比剂,剂量为80ml,流率为2ml/s,单次增强扫描。

    1.3 MRI检查 采用1.5T与3.0T进行扫描。T1W1:重复时间(TR)为3000ms,回波时间(TE)为80ms;T2W1:重复时间(TR)为2000ms,回波时间(TE)为80ms。T1W1+C:重复时间(TR)为3000ms,回波时间(TE)为80ms;SW1:重复时间(TR)为15ms,回波时间(TE)为22ms。层厚为6mm,矩阵为256×256,标准头线圈,进行矢、轴、冠状面扫描,T1W1:重复时间(TR)为500ms,回波时间(TE)为30ms;T2W1:重复时间(TR)为2000ms,回波时间(TE)分别为60ms、80ms、120ms。采用Gd-DTPA对比剂予以增强。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CT检查 CT检查中,6例患者病变都是类圆形或者椭圆形,边界比较清晰,3例患者周边显示为低密度水肿带环绕,中央呈现等密度或者低密度影,6例患者均存在占位效应。增强扫描之后,6例患者均显示环形强化,较为光整。

    2.2 MRI检查 MRI检查中,6例患者都是囊状,均呈现短T1W1、长T2W1信号影,T2W1囊壁呈现低信号环,SW1呈现更低信号环。增强扫描之后,6例患者均显示环形强化。

    2.3手术病理 6例患者都进行开颅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清除血肿,血肿都存在完整包膜,5例患者囊壁比较厚,并且韧性较大,包膜内液体为陈旧性出血或者新鲜出血。在显微镜下,包膜血管较多,血管粗细不均,一些血管腔内形成了血栓块,液化血肿与凝血块都有大量红细胞与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病理诊断为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3例患者合并有动静脉畸形。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3.1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病因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经常是由创伤、微小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的,并且和凝血功能减退有着一定的关系,创伤是主要诱因[2]。在本研究中,3例患者为血管畸形,其中2例患者曾有血管畸形手术病史。所以,如果患者有手术病史或者伴有脑内血管瘤(畸形),那么就可以协助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诊断。

    3.2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形成机制与影像特征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是一种自发性脑叶出血类型,随着对此病认识的不断提高,CT、MRI检查的普遍运用,有关研究文献越来越多。从病理角度分析,大部分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患者均为不同阶段出血,少数为单纯液化性出血,边缘是薄厚不一的完整包膜,由此可以看出,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包囊性扩展型、液化血肿型;包膜包括三层:内层是含有小血管的肉芽组织,中层是疏松的结缔组织,外层是较薄的纤维组织[3]。

    3.2.1 CT检查特征 在CT影像诊断中,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难以和其他占位性病变相区别,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主要呈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不同出血阶段的血肿表现不同,显示为低密度影、高密度影或混合密度影[4]。增强扫面之后,在病灶附近可以看见和脑脓肿相似的环形强化,病灶具有显著的占位效应,病灶周围脑水肿程度根据病灶部位、大小而表现不同,非常容易误诊成卒中、转移瘤、胶质瘤等。
, http://www.100md.com
    3.2.2 MRI检查特征 在MRI检查中,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因为出血阶段不同,其信号变化非常复杂,表现各不相同,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包膜大部分呈现为慢性出血或者亚急性出血,所以,在T1W1、T2W1上都呈现高信号。血肿晚期能够直接形成囊腔。血肿附近的巨噬细胞逐渐分解、吞噬、清除血肿内血红蛋白,产生含铁血黄素,此时可以在囊腔附近看到低信号铁环,其是诊断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显著特征[5]。增强扫描之后,病灶内部没有强化表现,血肿包膜呈现环形强化。

    3.3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诊断难点 由于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出血量少、进展缓慢、初期症状较轻,在临床检查中容易被忽略,如果初期不进行CT或者MRI检查,非常容易出现漏诊。随着时间的延长,病情的不断发展,血肿越来越大,并且出现液化现象,附近结缔组织增生,产生包膜,并且包膜新鲜毛细血管内皮连接不完善或者在炎症的刺激下,非常容易出现渗血、出血的症状,导致血肿不断增大,占位效应较为明显,在出现刺激症状或者神经功能被损伤的情况下才被关注,此时进行CT或者MRI检查的时候,因为病程与环形强化表现不足,导致经常出现误诊。本组研究中,CT检查特征不明显,无法对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予以确诊,而MRI检查可以显示“铁环征”,可以对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予以确诊。
, http://www.100md.com
    由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中,CT检查缺乏特征性,MRI检查具有特征性,即“环”征,因此,MRI检查是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诊断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子琨,严荣凯,周炳,等.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0):1131-1133.

    [2]尹变利,任向阳,周旭峰,等.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MRI及临床表现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14,(13):2186-2187.

    [3]吴忠伟,何陈,魏乐勋,等.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0):1496-1498.

    [4]贺中云,蒋祁,田强,等.脑内血肿误诊为脑肿瘤2例影像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185-187.

    [5]魏麟,李猛,张健,等.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的诊断与治疗(附37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06):513-516.编辑/成森, 百拇医药(王继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