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理论体系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3)
3.2中药五味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古人认为中药五味来源于天地、阴阳。如《黄帝内经》指出:"阳为气,阴为味。"金代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序例上·衍义总叙》中指出:"夫天地既判,生万物者,惟五气尔。五气定位,则五味生。五味生,则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已。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传统五行哲学思想应用于中医药学,发展为五行分类系统。在象思维模式下,通过阴阳、五行等相互配属比类,形成了对中药五味的认识,并将五行配属五味以阐释药性。《黄帝内经》中指出:"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天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地之酸苦甘辛咸五味,人之肝心脾肺肾五脏,这样就将五行理论、天人相应理论、脏象理论等结合起来,为后世五味的归经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临证用药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3.3中药归经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归经是指中药对作用趋向的选择性。古代医家将传统五行哲学观不断推衍,从而形成五色~五味~五气~五行~五脏等相互关联的五行分类系统,是中药归经的理论依据,中药归经理论为临证选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指出了五味归属五脏的一般规律。然而五味并非绝对归经五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