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8年第1期
编号:13203525
美罗培南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例(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8日 医学信息 2018年第1期
     摘 要:通过对1例由美罗培南的使用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体会并学习文献,探讨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治疗措施及如何识别该疾病。通过1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的药学会诊实践,采取停药、更换窄谱抗菌药物,给予针对性抗菌治疗,并治疗原发病,患者腹泻症状明显缓解。

    关键词:美罗培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甲硝唑

    中图分类号:R59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1.077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1-0191-0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DD)是指在抗菌药物使用后2 h~2个月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此处腹泻定义为每日不成形粪便排便次数超过2次,连续2 d以上[1]。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均有可能诱发ADD,其发生率为5%~39%。
, 百拇医药
    1临床资料

    1.1病例摘要 石某某,男性,78岁,主诉以“无明显诱因腹痛,伴乏力4 d”于2015年7月6日入院。入院查体:T 37.5 ℃,P 76次/min,R 20次/min,BP 118/59 mmHg。腹部平软,上腹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无肝区叩击痛,无肾区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门诊腹部彩超:胆囊略增大,囊壁略增厚,胆囊内少许沉积物。门诊血常规:WBC 25.14×109/L,NEU% 0.90,Cr 260.8 μmol/L,血钾3.09 mmol/L,血钠127 mmol/L。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多年,糖尿病多年(具体不详),有脑出血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休克),其它无特殊。入院诊断:①腹痛待查,胆囊炎待查;②肾功能不全;③电解质紊乱;④高血压病3级;⑤2型糖尿病。

    1.2治疗过程 入院后给予胃肠减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 g,qd,ivgtt抗感染治疗,抑酸、补液等支持治疗。7月9日腹部核磁示胆囊增大,考虑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感染。T 38.5 ℃,不伴寒战,精神差,胃肠减压通畅,拒绝行ERCP。血常规:WBC 20.08×109/L,NEU% 0.92,PCT 7.51 ng/ml。临床药师会诊:①建议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抗生素仅为手术治疗的补充。经过计算,患者肌酐清除率为18 ml/min,建议更换美罗培南1 g,q12h,ivgtt联合奥硝唑500 mg,bid,ivgtt进行抗感染治疗;②留取胆汁及外周血进行培养+药敏,指导后期用药。遵嘱更换抗感染方案。7月10日患者体温下降至37.8 ℃,血常规:WBC 15.15×109/L,NEU% 0.79,抗感染治疗有效。7月11日患者出现发热,T 38.8 ℃,应用吲哚美辛栓后体温降至正常。约21:00患者开始出现频繁腹泻,为黄色稀水样大便,尿量减少,急查便常规:基本正常。7月12日仍发热,T 38.4 ℃,仍然腹泻,24 h腹泻次数约20次,为黄色稀水样大便。全身浮肿,精神差。血常规:WBC 15.23×109/L,NEU% 0.83,PCT 0.258 ng/ml。7月13日便培养阴性。临床药师会诊分析:老年男性,胆道感染,伴发热,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2型糖尿病。拒绝行ERCP,因感染较重给予美罗培南联合奥硝唑抗感染治疗,治疗第3 d晚,患者开始出现严重腹泻(腹泻约20次/d),期间可排除其它导致腹泻的原因,因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存在时间相关性,而奥硝唑诱发ADD的风险较低,因此怀疑是美罗培南的使用导致了ADD的发生。建议:①立即停止美罗培南的使用;②甲硝唑片500 mg,tid,po,疗程至少10 d。腹泻症状缓解后增加双歧杆菌胶囊调节菌群;③患者目前胃肠减压中,严重腹泻会加重电解质紊乱,建议增加补液,监测电解质;④尽快行ERCP或手术治疗,因患者目前存在感染,建议改用窄谱的氨曲南进行抗感染治疗。7月13日即停美罗培南,更换氨曲南1.0 g,q8h,ivgtt抗感染治疗,增加甲硝唑片500 mg,tid,po。7月14日行ERCP术,术中取出褐色结石1块,并清出大量黄色脓性胆汁及较多褐色泥沙样结石,术中诊断: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之后患者鼻胆管持续引流出黄色胆汁,有泥沙样絮状物,病情明显好转,腹泻情况逐渐好转。7月16日开始流质饮食,大便成稀糊状。7月22日,患者体温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大便基本正常,血常规:WBC 10.26×109/L,NEU% 0.72,PCT 0.117 ng/ml,办理出院。
, 百拇医药
    2讨论

    2.1 ADD的发病原因 临床上常按照是否有致病菌参与将ADD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ADD通常是由于抗生素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通过抑制或杀灭肠道厌氧菌,扰乱正常肠道微生态环境,使菌群比例失调,条件致病菌过度增殖而导致腹泻发生。主要致病菌为艰难梭菌,其它病原菌包括产酸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等[2-4]。非感染性ADD通常是由于抗生素的作用导致细菌对糖类代谢降低,而使肠道内多糖发酵,生成短链脂肪酸减少,未经发酵且不易吸收的多糖增加,引起渗透性腹泻。抗生素也可通过影响肠道神经系统,改变正常肠道运输及其生理功能,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

    2.2 ADD的发生与抗生素的种类 使用廣谱抗生素为诱发ADD的高危因素。克林霉素,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为诱发ADD的高危药物;青霉素、第一代、第二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TMP-SMX为诱发ADD的中危药物;甲硝唑、四环素、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为低危药物[5]。此外,抗生素使用时间越长,发生ADD的可能性越高。马淑等[6]报道,当抗生素治疗时间≥7 d时,发生ADD概率可达到28.9%。

    2.3其它导致ADD发生的易感因素 方秋雁等[7]报道,禁食患者发生ADD的概率是未禁食患者的2.561倍,禁食患者肠道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少,肠黏膜营养摄取障碍萎缩,黏膜屏障受损,甚至坏死、脱落,增加了应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此外,有侵袭性操作的患者其ADD的发生率也高于无侵袭性操作者,与插管等侵袭性操作易损伤患者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导致局部环境改变,增加患者的免疫负担有关。, http://www.100md.com(郝丽宏)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