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8年第20期
编号:13302548
迟发性运动障碍与DNA甲基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21日 《医学信息》 2018年第20期
     摘 要:DNA甲基化是最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之一,异常的甲基化影响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有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可能在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综述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及DNA甲基化可能发挥的作用,为预测TD的发生发展及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DNA甲基化;精神分裂症;迟发性运动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1.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20.010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20-0032-04

    Abstract:DNA methyl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and abnormal methylation affects gene transcription and expression.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NA methylation may play a large role in the mechanism of mental illness.This articl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dicting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D and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by review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ardive dyskinesia and the possible role of DNA methylation.
, 百拇医药
    Key words:DNA methylation;Schizophrenia;Tardive dyskinesia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主要是由于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引起的一种特殊并持久的异常不自主运动综合征,最为突出的是口、唇、舌及面部不自主运动,称为“口-舌-颊三联征”,表现为吸允、舐舌、鼓腮,有时伴有躯干及四肢舞蹈样动作或手部指划样动作[1, 2]。TD一旦发生,很难逆转,并且具有致残率高,预后较差等特点,但目前临床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所以对TD的发生机制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

    1 TD的发生机制

    1.1机制假说 ①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DR)超敏学说[3,4]:是目前最被认可与流行的假说,长期服用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可阻滞突触后DR,使突出前多巴胺(DA)合成及释放反馈性增加,而突触后DR对DA敏感性增强,产生DR超敏反应,处于“去神经增敏状态”,对DA变得更为敏感。此观点可以解释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剂量会暂时抑制TD的症状,而突然撤退或使用DR激动剂会恶化甚至引发TD,但是不能解释在开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几周就出现DR超敏,在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出现TD[5,6]。但近来该理论受到质疑,在应用DA受体激动剂时,TD的原有症状并没有加重,也不能解释TD出现缓慢、停药后不能自行缓解的现象[7]。②神经元变性假说:患者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能增加体内的儿茶酚胺浓度,儿茶酚胺代谢产物自由基能破坏细胞蛋白,细胞膜及 DNA。基底节神经变性是TD发生的病理基础。自由基参与TD病理生理多个环节。包括神经细胞胞膜的破坏,特别是基底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抗氧化酶系统的失衡以及血浆脂质过氧化物诱导物浓度的增加等。大脑中儿茶酚胺神经递质的代谢为自由基的主要来源。对于精神疾患,由于镇静剂的运用阻断了儿茶酚胺神经递质受体,增加了DA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浓度以及代谢产物。而基底节儿茶酚胺以及离子浓度的升高,使基底节的神经变性最为严重,TD的产生可能和此处神经元持久改变密切相关[8]。③GABA功能低下学说:有学者报道在TD患者中存在部分纹状体GABA能中间神经元受损或功能障碍[9]。该理论在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病机理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主要认为在神经解剖环路控制运动的过程当中GABA不足,影响TD的发生。然而在临床治疗实验中,通过提升GABA的浓度却无法获得让人满意的疗效。目前尚不能确定具有GABA作用的药物在治疗TD方面的效能。人们对GABA在TD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尚有疑问[10]。④氧化应激假说:自由基具有神经毒性,损害神经元,最终导致不同神经递质系统的退行性变。此观点认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增加自由基的生成[11]。此假说可以解释停用药物后TD症状的不可逆。
, 百拇医药
    1.2分子遗传学研究 家系和动物实验的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在TD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12]。在临床实践中,不同个体对TD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同一种抗精神病药物,部分年轻患者可能服用数月后即可产生TD,而有些老年患者可能服用数十年也不出现TD,不同个体对同一种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不同可能与其独特的基因图谱有关[13]。近年来,诸多学者为解释TD发生的遗传学机制对TD候选基因进行了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其中包括抗精神病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如CYP2D6[14]、CYP3A4[15];神经递质相关的基因,如儿茶酚胺氧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的Vall58Met[16];5-羥色胺受体(5-hydroxy tryptamine receptor,5-HTR)基因多态性,如前额叶皮质5-HT7受体的表达水平降低[17];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基因多态性如GABRA3,GABRA4,GABRB2[18]和自由基清除酶如锰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基因多态性等。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遗传易感性、环境及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精神疾病中发挥很大的作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脑内递质出现异常,导致脑内存在病变,而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可能是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作。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中介是表观遗传[19]。TD是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异常不自主综合征,因其发病机制不清楚,从而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因为既往的假说均不能很好的解释TD的发生与发展,所以以表观遗传角度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或许会有所发现。, http://www.100md.com(韩佳睿 张苹 张媛)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