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患者生殖道感染的研究进展(2)
2.2细菌性阴道病 BV是由于阴道内正常菌群数量减少,而其他菌群数量过度增加致阴道微生态紊乱的一组症候群。乳酸杆菌数量的急剧下降是BV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且与阴道加德纳菌增加密切相关。BV致癌机制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是与BV相关的厌氧菌释放的一些胺类化合物可以形成亚硝胺这类致癌物质,且亚硝胺可以形成 DNA加和物,最终导致癌的发生[9]。也有学者认为BV可引起普雷沃菌属和动弯杆菌属过度繁殖,产生丁二酸而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在长期的炎症中,细胞因子和低氧刺激下,可使核因子KB(NF-KB)持续性异常激活而导致肿瘤的发生[10]。研究显示[11],BV是宫颈癌的潜在高危因素。
2.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假丝酵母菌是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VVC是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时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致机体微环境失衡,同时假丝酵母菌粘附阴道上皮细胞,形成菌丝且分泌侵袭性酶导致生殖道的炎症。随着易感因素的增多,目前VVC感染已居阴道感染第2位,仅次于BV,且低年龄育龄妇女容易感染。目前有报道显示,VVC与HR-HPV感染相关[12],究其原因可能是VVC可分泌蛋白水解酶与激活补体旁路系统,产生补体与趋化因子,导致炎性反应的发生,进而抑制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与激活,并且VVC可引起阴道上皮细胞的损伤,使HR-HPV在炎性环境的状态下大量黏附和复制,使其被清除的周期延长和清除的几率降低[13]。虽然VVC与HR-HPV感染相关,但只有极少数研究小组发现VVC在宫颈病变组较正常组中检出率增加[12],大多数学者认为VVC与宫颈CIN病变及宫颈癌之间尚无相关性[14]。
, http://www.100md.com
2.4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alis,TV) 毛滴虫是一种常见的阴道寄生原虫,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阴道毛滴虫可通过细胞黏附、吞噬、细胞毒性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作用,损伤生殖道上皮,发生白细胞浸润以及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引起阴道炎。阴道毛滴虫不仅能破坏阴道上皮细胞,且可溶解红细胞、吞噬阴道内免疫细胞和原本黏附于阴道上皮的各种细菌[15]。因此,易使局部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可能使阴道菌群的改变。大多数研究者认为TV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发现感染滴虫的人群患宫颈癌的风险增加约2倍左右[16],但极少数学者认为TV不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17]。
2.5需氧性阴道炎 AV是由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革兰染色阳性的需氧型细菌感染所致的阴道炎症。目前对于AV与宫颈病变的相关研究较少。AV与HPV感染有无关联众说纷纭,但都认为AV会增加宫颈组织学异常的风险[12,18],分析原因可能是AV会引起宿主阴道的炎症而产生IL-8,IL-1β等细胞因子,然而这些因子在CIN病变中表达增高[19]。同时也发现对于AV治疗可降低宫颈病变的发病率[20]。目前关于 AV与HPV及CIN的关系,研究数量较少,因此AV与HPV、宫颈病变及宫颈癌有无相关性尚需进行大样本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3生殖道感染与阴道微生态
阴道微生态平衡是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正常生理情况下,女性生殖道优势菌为乳酸杆菌,有着较好的抗感染与肿瘤的功效[21]。当阴道微生态系统被破坏,乳酸杆菌急剧减少,pH升高,抵抗病原菌的能力下降,导致各种阴道炎发生[22]。并且各类阴道感染的炎症都伴随着不同严重程度的阴道微环境改变[23,24],表明阴道微生态失衡与生殖道感染紧密相连。阴道微生态失衡不仅与生殖道感染相关,2018年国际妇产科杂志上报道阴道微生态环境可能影响HPV的清除及HPV感染相关的恶性肿瘤,表明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癌也有潜在相关性[25]。重视生殖道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3.1 HPV感染 生殖道感染HPV后会发生阴道黏膜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引起阴道微生态菌群的失调,HPV感染后机体的阴道微生物更加多样性,常见菌为加氏乳桿菌和阴道加德纳菌[26],潘颖等[27]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阴道菌群失调可增加 HPV的表达,最终引起宫颈细胞学的变化[28]。HR-HPV感染后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比率显著降低,而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和唾液酸苷酶的阳性率均显著升高[29]。
, http://www.100md.com
3.2细菌性阴道病 BV是阴道微环境失调引起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综合征,表现为各种乳酸杆菌数量(如嗜酸乳酸杆菌、德氏乳酸杆菌及弯曲乳酸杆菌等)比正常女性减少甚至消失[30],加德纳菌、普雷沃菌属、消化链球菌、卟啉单胞菌、动弯杆菌及人型支原体等菌属大量繁殖[31]。研究报道BV的阴道微生态表现为[32]:①主要菌群多为短棒状杆菌;②pH值常>4.5;③过氧化氢阳性;④唾液酸苷酶阳性;⑤白细胞常<10个/HP。
3.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是宿主与阴道微环境联合作用的结局,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白假丝酵母菌。VVC的阴道微生态表现如下[33]:①乳酸杆菌显著降低;②pH值于4.0~4.7波动,常<4.5;③产生H2O2能力显著降低;③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为Ⅰ~Ⅱ度。复发性VVC患者阴道菌群丰富度显著降低,以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属,而卷曲乳杆菌含量明显减少[34]。
3.4滴虫性阴道炎 阴道内滴虫数量增多是TV的主要原因,当乳酸杆菌减少,其分解阴道上皮细胞内存在的糖原产生的氧化氢不足以维持阴道内正常的 pH 值,从而使阴道毛滴虫增殖。TV患者的阴道内菌群改变,乳杆菌数量显著降低,以其他菌为优势菌,但对于是哪种菌群严重滋生依然知之甚少。有研究发现TV患者菌群多样性增加,乳酸杆菌减少、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小杆菌、普雷沃属、纤毛菌及斯尼思菌明显增高[35,36]。TV的微生态表现为[32]:①乳杆菌可表现为正常、减少或消失;②pH值常<4.5;③镜检可见粗大假菌丝和(或)芽生孢子;④优势菌多为革兰阳性大杆菌或可能缺乏;⑤白细胞常<10个/HP。, 百拇医药(杞朝梅 林琳 张晗)
2.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假丝酵母菌是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VVC是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时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致机体微环境失衡,同时假丝酵母菌粘附阴道上皮细胞,形成菌丝且分泌侵袭性酶导致生殖道的炎症。随着易感因素的增多,目前VVC感染已居阴道感染第2位,仅次于BV,且低年龄育龄妇女容易感染。目前有报道显示,VVC与HR-HPV感染相关[12],究其原因可能是VVC可分泌蛋白水解酶与激活补体旁路系统,产生补体与趋化因子,导致炎性反应的发生,进而抑制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与激活,并且VVC可引起阴道上皮细胞的损伤,使HR-HPV在炎性环境的状态下大量黏附和复制,使其被清除的周期延长和清除的几率降低[13]。虽然VVC与HR-HPV感染相关,但只有极少数研究小组发现VVC在宫颈病变组较正常组中检出率增加[12],大多数学者认为VVC与宫颈CIN病变及宫颈癌之间尚无相关性[14]。
, http://www.100md.com
2.4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alis,TV) 毛滴虫是一种常见的阴道寄生原虫,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阴道毛滴虫可通过细胞黏附、吞噬、细胞毒性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作用,损伤生殖道上皮,发生白细胞浸润以及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引起阴道炎。阴道毛滴虫不仅能破坏阴道上皮细胞,且可溶解红细胞、吞噬阴道内免疫细胞和原本黏附于阴道上皮的各种细菌[15]。因此,易使局部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可能使阴道菌群的改变。大多数研究者认为TV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发现感染滴虫的人群患宫颈癌的风险增加约2倍左右[16],但极少数学者认为TV不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17]。
2.5需氧性阴道炎 AV是由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革兰染色阳性的需氧型细菌感染所致的阴道炎症。目前对于AV与宫颈病变的相关研究较少。AV与HPV感染有无关联众说纷纭,但都认为AV会增加宫颈组织学异常的风险[12,18],分析原因可能是AV会引起宿主阴道的炎症而产生IL-8,IL-1β等细胞因子,然而这些因子在CIN病变中表达增高[19]。同时也发现对于AV治疗可降低宫颈病变的发病率[20]。目前关于 AV与HPV及CIN的关系,研究数量较少,因此AV与HPV、宫颈病变及宫颈癌有无相关性尚需进行大样本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3生殖道感染与阴道微生态
阴道微生态平衡是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正常生理情况下,女性生殖道优势菌为乳酸杆菌,有着较好的抗感染与肿瘤的功效[21]。当阴道微生态系统被破坏,乳酸杆菌急剧减少,pH升高,抵抗病原菌的能力下降,导致各种阴道炎发生[22]。并且各类阴道感染的炎症都伴随着不同严重程度的阴道微环境改变[23,24],表明阴道微生态失衡与生殖道感染紧密相连。阴道微生态失衡不仅与生殖道感染相关,2018年国际妇产科杂志上报道阴道微生态环境可能影响HPV的清除及HPV感染相关的恶性肿瘤,表明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癌也有潜在相关性[25]。重视生殖道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3.1 HPV感染 生殖道感染HPV后会发生阴道黏膜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引起阴道微生态菌群的失调,HPV感染后机体的阴道微生物更加多样性,常见菌为加氏乳桿菌和阴道加德纳菌[26],潘颖等[27]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阴道菌群失调可增加 HPV的表达,最终引起宫颈细胞学的变化[28]。HR-HPV感染后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比率显著降低,而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和唾液酸苷酶的阳性率均显著升高[29]。
, http://www.100md.com
3.2细菌性阴道病 BV是阴道微环境失调引起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综合征,表现为各种乳酸杆菌数量(如嗜酸乳酸杆菌、德氏乳酸杆菌及弯曲乳酸杆菌等)比正常女性减少甚至消失[30],加德纳菌、普雷沃菌属、消化链球菌、卟啉单胞菌、动弯杆菌及人型支原体等菌属大量繁殖[31]。研究报道BV的阴道微生态表现为[32]:①主要菌群多为短棒状杆菌;②pH值常>4.5;③过氧化氢阳性;④唾液酸苷酶阳性;⑤白细胞常<10个/HP。
3.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是宿主与阴道微环境联合作用的结局,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白假丝酵母菌。VVC的阴道微生态表现如下[33]:①乳酸杆菌显著降低;②pH值于4.0~4.7波动,常<4.5;③产生H2O2能力显著降低;③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为Ⅰ~Ⅱ度。复发性VVC患者阴道菌群丰富度显著降低,以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属,而卷曲乳杆菌含量明显减少[34]。
3.4滴虫性阴道炎 阴道内滴虫数量增多是TV的主要原因,当乳酸杆菌减少,其分解阴道上皮细胞内存在的糖原产生的氧化氢不足以维持阴道内正常的 pH 值,从而使阴道毛滴虫增殖。TV患者的阴道内菌群改变,乳杆菌数量显著降低,以其他菌为优势菌,但对于是哪种菌群严重滋生依然知之甚少。有研究发现TV患者菌群多样性增加,乳酸杆菌减少、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小杆菌、普雷沃属、纤毛菌及斯尼思菌明显增高[35,36]。TV的微生态表现为[32]:①乳杆菌可表现为正常、减少或消失;②pH值常<4.5;③镜检可见粗大假菌丝和(或)芽生孢子;④优势菌多为革兰阳性大杆菌或可能缺乏;⑤白细胞常<10个/HP。, 百拇医药(杞朝梅 林琳 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