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1年第6期
编号:12744057
人间最憨吐丝蚕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知识窗 2011年第6期
     蚕活一生,吐出大约1.5公里长的丝,这是它生命恒久的价值。

    小时候爱养蚕,外面一见桑枝绽出绿芽,回家赶紧用棉花包蚕籽,贴在胸口孵,睡觉也不离身。刚孵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蚂蚁似的,所以又称“蚁蚕”。蚂蚁给人张牙舞爪的感觉,蚕则是温良的,只会趴在桑叶上默默地吃。蚕长大变白后,模样更可爱,荀子《蚕赋》说:“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身体柔软婉转,如女性之躯;头则似马首——精妙地描绘出蚕的优雅形态。蚕的历史悠久,轩辕黄帝之妻嫘祖,据说是养蚕织丝第一人,她“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

    古代养蚕人很辛苦。元代杨维桢《采桑子》:“吴蚕孕金蛾,吴娘中夜起。明朝南陌头,采桑鬓不理。”忙啊!为采桑,女人连简单的梳妆都顾不上。明代高启的《养蚕词》说得更具体入微:每到养蚕季节,“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二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檐前缲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繁劳的蚕事,历历如在眼前。直到20世纪30年代,养蚕业仍然艰辛备至。茅盾先生的《春蚕》,即是一幅吴越之乡蚕事生活的全景图,深刻地再现了当时蚕农的勤苦和辛劳。
, http://www.100md.com
    养蚕自然离不得桑。我记得小时候桑树都是高大的乔木,旧读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常不解,鸡怎能飞上高高的树巅?后去农村,发现有些地方桑树长得矮小,树型也不美,七歪八扭的,蚕农采桑便将整枝剪下,捋下叶子,枝条用于沤纸浆造纸。年复一年,造就了灌木丛似的桑林,鸡自然方便地跳了上去,鸡喜“落架”,故而能于枝头引吭高歌。可见陶先生对乡村生活之熟悉,“田园诗人”的桂冠不为虚有。

    除为养蚕、造纸外,桑树还结有桑葚,三五个一簇,躲在枝叶间与孩子们捉迷藏。桑葚青而红的味酸,颜色发紫、发黑就成熟了。熟透的桑葚甜而汁水充盈,胜似枣,我们小时候把它叫作桑枣,至今想起桑枣的甜美,依然令我回味无穷。桑葚也有写作桑椹的,绍兴鲁迅的“百草园”里有一棵桑树,园门两侧的楹联题为:“俯听蟋蟀鸣,仰视桑椹熟。”写作椹似乎更贴切些,椹从木,本就是树上的果实。少年鲁迅大约也喜欢爬树,摘食桑葚的,或许也曾采桑养蚕?

    养蚕于孩子们自然是好玩,我常守在蚕盒旁看它们吃桑叶,我发现蚕吃桑叶很有规律,它们总是沿着叶子的边缘一圈一圈地吃,吃相也雅,不争不抢,忙而不乱。蚕盒里如果有很多蚕,环境安静,可以听见它们啮咬桑叶的声音,嘈嘈切切,下小雨似的。蚕的食量大得惊人,它们几乎一天到晚都不停嘴地吃,桑叶像铺棉絮似的盖上厚厚一层,转眼间便吃得只剩下些筋脉叶梗。我小时候常为桑叶发愁,附近的桑树采光了,到远处去;远处的没有了,省下早点钱买。看到蚕宝宝们吃得香,比我自己吃饱还高兴。

    蚕不吃桑叶,昂起头寻找什么时,意味着它要“上山”了,蚕农会扎些草把子,供其爬上去结茧。我的蚕养在纸盒里,一夜之间,盒子的四角、边沿,白的黄的,蚕花累累。蚕“上山”后,以惊人的勇气“作茧自缚”,完成生命形态的嬗变。蚕只有极少数为留蚕种得以羽化而“魂归天字”,绝大部分都不得“终天年”。蚕活一生,吐出大约1.5公里长的丝,这是它生命恒久的价值。

    蚕桑是农耕社会的风俗画,是一首传承千古的田园诗。, 百拇医药(苗连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