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2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74739
诺贝尔奖金怎么花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知识窗》2012年第12期
     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仅仅是载誉而归,带回来的还有真金白银。

    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12月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每个奖项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20万美元),而往年是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缩水不少。

    当然,这可不是学者口袋里的零花钱。尽管一部分人尽情挥霍(据报道,英国生物化学家理查德·罗伯茨就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槌球草坪,他是1993年生理或医学奖得主),更多人则表示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例如还贷或者是作为孩子的大学基金。

    “我什么也不干,只是存进银行而已。”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兰克·维尔切克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他在电子邮件中告诉《生理科学》。“鼓囊囊的钱包让我在新罕布什尔州避暑时更放松、更惬意,在那里灵感就像泉涌一样不停出现。”

    维尔切克伸伸舌头,调皮地说获得诺贝尔奖代价不菲。“很多事情都需要花钱,有些项目可能花费巨大,例如在获得诺贝尔奖期间,你要出席各种场合,人靠衣服马靠鞍,需要给老婆、女儿和自己买很多时装,有时候还要补贴客人的旅行和住宿费用,甚至还得在斯德哥尔摩举办一两场盛大的晚宴。”他这么解释说。

    此外,获奖者还不能把120万美元奖金悉数装进自己的腰包,有时候还要和并列者分享(最多三名)。如果获奖者是美国公民,联邦政府还要拿走40%的所得税。

    可能出于这个原因,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斯穆特,他把自己2006年物理学奖奖金捐出来设立专门基金,用于支付相应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这很划算,否则,美国政府和加利福尼亚州将把奖金征收过半。”斯穆特说,“这样一来,我们会有更多的基金去资助年轻人,这也许会改变他们以后的生活。”

    有时候赢得了奖金也会遇到新麻烦。斯穆特和约翰·马瑟共同分享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者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绿地基地,他们共同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很多数据源于美国宇航局科比(COBE)卫星的观测结果。

    马瑟说:“从我的角度来看,奖金好像不是我的,因为科比(COBE)卫星属于美国航天局,花的是美国公民的钱,所以我要妥善处理这笔奖金。另外我们的团队是非常大的(超过1500人),任何一种公平的方式都很难合理分配这笔钱,因为你不知道谁做了什么。”

    最后马瑟捐出了自己的部分奖金(包括他在2006年获得的格鲁伯宇宙学奖),设立了Johnand Jane Mather科学和艺术基金,用于资助舞蹈艺术、研究生奖学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实习生旅游补助和其他项目。 (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