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4年第8期
编号:12715258
“捡漏”的石富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日 《知识窗》 2014年第8期
     1986年,石富出生于湖南省蓝山县的一个农村家庭。那时,父亲是当地最早在县城承包工程的人,还经营着一家石材厂。谁知命运多舛,就在他刚满8岁时,父亲身患肝癌去世。为偿还欠下的巨额债务,母亲和哥哥纷纷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上小学的石富。

    可祸不单行。2002年,在中考的关键时刻,唯一的哥哥因为车祸去世。仅隔三年,与石富相依为命的母亲也病逝了。转眼间,身边连个与自己说话的人也没有了,石富承受的痛苦和打击可想而知。

    当时,石富唯一要做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考试中,以此来抹去心里的痛苦。但任何人也无法逃避生存的现实,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过着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舅舅家、伯伯家,还有邻居家、同学家到处住,只要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只要有口饭吃的地方,几乎都成了石富临时的家。

    这些都不算苦,父母亲去了那看不见的远方,这份苦积攒在心里一年又一年,石富总想找个地方爆发出来。
, http://www.100md.com
    四年大学生活,转眼即逝。2012年寒假,石富和他的同学开始为准备毕业作品四处忙碌着。条件好的同学有的留在了京城,有的还跟随着教授。曾被同学们戏称为“捡漏”的石富,连纸和画笔都是捡同学们扔掉的,哪有能力“耗”在北京呢?

    “捡漏?”正是同学们的这句戏言,让石富联想起了家乡那些留守儿童:他们和自己一样有着苦难的童年,而这些留守儿童正是需要社会所关注的。虽说书店里有关留守儿童的书籍不下千本万本,但有关留守儿童方面的雕塑作品还是一片空白,既然如此,何不捡捡这个“漏”呢?艺术创作更需要这种“接地气”。

    身前身后各挎一个包,背着电脑、相机、画笔、速写本……石富“全副武装”的身影出现在了家乡每一个有孩子的角落。一条条荒凉、盘旋的山路,石富往返着,脚跟打起了血泡,他从不喊一声苦。

    为了保证每一个作品的逼真,抢拍到一个个表情自然流露的真实镜头,石富敞开身心,和穷苦的孩子们一起劳动、一起玩耍。与孩子合影,把画好的素描作品赠给孩子们,有时还捏几个小泥人逗逗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挽起袖子帮孩子们挑挑猪食、劈劈柴等。
, 百拇医药
    一个多月的寒假考察,石富跑遍了家乡4个镇的14个村子,接触了一百多个留守儿童,给孩子们拍照、采访、画速写,并创作出了一百多幅不同体裁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孩子们有的噘着嘴,有的揉着眼,有的低垂着头……从作品里并不清晰的脸中,谁都能读懂那是小小年纪藏不住的不快乐。因此,石富给这个“第一手材料”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孩子》。

    有了“第一手材料”,回到学校后,石富便开始了“中国孩子”系列雕塑的创作。从一开始的绘稿、扎架子再到上大泥,两个多月时间里一气呵成,完成63件共一百多个神态各异的儿童雕塑。在创作系列雕塑期间,他曾创下连续工作45天不出工作室的最高纪录。

    “中国孩子”系列雕塑作品一问世,便立即引起了轰动。石富在北京、青岛、山西、陕西等地举办个人雕塑作品全国巡回展览,开创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校学生举办个人雕塑艺术展的先河,并以享有“清华美雕专业第一”头衔被清华美院保送读研。

    2013年,石富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创作的《中国孩子》分别被中央电视台12频道和13频道录制为留守儿童的专题纪录片,并获“生活纪实”栏目第三届中国高校电视奖栏目类一等奖。

    石富念念不忘的还是在他考上清华时,高中老师陈慧兰的嘱咐:送你一双鞋,但路还得靠你自己走。雕塑是门艺术,如果将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和担当融入其中,艺术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http://www.100md.com(生紫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