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6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987127
不要再做望洋兴叹的傻事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日 《知识窗》2016年第11期
     在大四实习时,我面临选择,虽然有野心扑向北上广,但无奈孤勇不足,在郑州晃荡了近一年。毕业前,考回了老家的事业编。

    事业编一直都是父母的心愿,他们认为在家乡,能够一辈子吃穿不愁,风刮不到、雨淋不到,除了双休,每年还有三个月的假期,是最理想的职场生活。

    父母是最本分的农民,待人真诚,胸无大志,每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过活。所以,至今无论多累,父母也都坚持自家的耕地自家开垦。

    他们舍不得抛弃这样的日子,主要原因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岁月。母亲常说:“无论走多远,永远是在自家舒服。”这个道理没有错,但不适合新一代寻求自由的年轻人。

    只要留在家乡一段时间后,我就压抑感爆棚,抑郁不得解脱。我渐渐发现被环境同化的可怕,曾经天真烂漫,曾经豪情壮志,慢慢地在乡村的节奏隔离下,涣散磨灭,而我不想在都市里只做一名游客。

    我永远记得在那个周末,在上海参加的一个面试,早早拿起简历,辗转三次地铁,问了街边一家打印店老板、某超市老板、路边善良市民,东绕西绕地被告知面试地点远不止步行二十分钟那么简单,但我没有放弃,最终,按时到达。

    在北京,租便宜的床位房,经历真实的蜗居;一个人坐二十小时的火车去厦门,只为了看一眼鼓浪屿。我以为只身独闯了天涯,就算是开了眼界,现在想想多么可笑。那些单纯、那些不懂世故、那些漂着的状态,在被现实打懵后,突然惊醒: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来得苟且。

    尽管很多人总是抱怨,身在大城市拿着不错的年薪,依旧找不到存在感,究竟该何去何从,但若你只是纠结于眼前生活的孤寂、冷清、单调、乏味,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状态其实都极其相似。究其原因,与兴趣有关,与个性有关。一味地故步自封,无论在哪里,境况都不会有惊人的改变。

    早期,家长逼着孩子读书上学,毕业后把孩子安在自己身边,以为孩子也能像他们那般对家乡乐不思蜀。这种怪圈思维,的确表明他们思想不开明、不开放,但也正是中国最传统的教育观念。“父母在,不远游”,一度浮现到脑海,游说我们的毅力,动摇我们的心坚。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为了父母而回到家乡,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当有一天你感到特别难过,他们竟不知道你为何难过的那份悲哀。

    在家乡,陪伴是最长久的告白,但陪伴也是最长久的无奈。

    曾经一篇文章中有句话是,世人都想拯救世界,却没人帮妈妈洗碗。可对于苦苦挣扎在生存底线的我们而言,并不是不帮妈妈洗碗。我们也不想去拯救世界,只想拯救我们自己。

    你说大城市的生存成本如五指山压得你难过,但人生何其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能不能给自己的人生寻求到一个向上的机会。

    也许你看到的是你的年薪只配买大城市几平方米的房子,在看似望不到头的绝望与灰暗里,才能绝处逢生;也许你羡慕别人拥有跑车与佳人,羡慕别人手一挥就能住进海景房。连好运自己都说了,遇见它就如同中了彩票,岂是谁都能分一杯羹。

    不要再做望洋兴叹的傻事了。奋斗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故事虽然苦涩,但我更喜欢这句话的否定:奋斗十八年,我不是为了坐在一起简单地喝咖啡。

    所以是选择无聊和感叹,还是狠心地尝试改变,人生处处是命题,而这些答案,出了校门后,全由你说了算。 (夏薇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