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情怀,能抚灵魂
鲸落
“鲸鱼的尸体在深海中,仍将滋养其他动物十五年。”盖瑞·施耐德这样写道。自古以来,在广袤的海洋中,有一种体形庞大的生灵在生存、繁衍和迁徙,它们是鲸。鲸死去的时候,庞大的身躯会缓缓地落入深不可测的海底,落到超过活着时能潜游到的最深的地方,最后停在安静的海水里,成为一座巨大的“鲸落”,供养深海里隐藏着的小生灵。英文中,称之为whale fall,中文翻译过来是鲸落的意思。就这样,无意间的翻译,译出来了英文里原词没有的情怀。
Whale fall直译成句子的话,应该是鲸鱼的沉落。幻想成一幅画,即一头巨鲸,缓缓地、不可挽回地、有些令人惋惜地、场面宏大的落入了深深的海底。这是一种美的实现,既有西方意象主义的色彩,又含有东方物哀主义的影子,文学家可以面对它发奋作诗。的确,盖瑞·施耐德以此写下了动人的诗篇。且倘若有人想为这个宏大而不可挽回的场景作一幅画的话,也应是十分适合且美妙的。
我们翻译过来的“鲸落”,在译工上虽没有多做雕琢,但只这一个词,就已饱含英文中缺乏的人文情怀,这就是汉语的魅力。事物的衰败是“落”,停留或居住的地方也是“落”,聚落、群落、部落等,一系列的“落”组成了最为原始、朴素的安定和生活的单位。久而久之,这种情怀无需多言。“鲸落”也从一支绝美的舞变成了一座壮阔的城,骨头里都是情怀。
我们是有情怀的民族。“雍正爷的精神还在这一民族的骨子里传承着”,李白、杜甫、孟浩然的精神也无不在这一民族的骨子里传承着。
关雎
上中学的时候,教我语文的是个很有见解的老师。他说他上大学语文的第一节课,教授顶着一头白花花的头发,摇头晃脑地诵了一堂课的《春江花月夜》,旁若无人。说罢,他也摇头晃脑地背了一通《春江花月夜》。
毕业之前的最后一节语文课,讲完最后一张卷子,他要我们全班齐背《关雎》,我们感到莫名其妙——都要高考了,我们已经默写过好多遍了,还需要再背吗?可我们还是依照他的要求背完了。下课了,他夹上语文课本,淡淡地说了句:“好久没听你们念诗了……现在,下课吧。”
我至今仍不能忘怀,他在课上谈笑风生间引用的那些语句。讲荷塘月色时,他讲到“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讲嵇康时,他讲到“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讲到学生们都使他很满意,用的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多年后,当我站在南中国的榕树下回望故乡的时候,常常会记起这些诗词,记起我尊敬的老师和他那一派文人的骨气。
残照
夏天的时候,我跟着队伍赴圭岗镇“三下乡”,到一个坐落在小山坡上的养老院。沿着林荫路往山腰走,两边都是高耸着的竹,投下密密的影,散发出亚热带植物特有的气息。行至山腰,一排低矮的平房,里面有十来个老人,他们都没有亲人。
院长说,已经没有亲人能照顾他们了,镇政府出资建设了这座小小的养老院。这些老人里还有抗美援朝的老兵,至今仍每天穿着当年的军装,戴着破旧的军帽。后来我看到,太阳照不到的阴凉处,横着的条凳上,蜷坐着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目光空洞地看着前方,一身军装。
还有一位老人家,八十多岁,已经听不见了。我拿着笔跟纸与他交谈,他写得一手好字,还会写反字,会变魔术。我想,很多年前他也许是个走江湖的好手。老人家话少,写的字也少,眼光闪到一旁,不知在想些什么。
队长坚持要我们和老人一起练习书法,买了几支不聚锋的廉价毛笔,几张半生的宣纸。一群大学生在纸上写着“上大人孔乙己”之类的字,那位“走江湖好手”的老人拿出一支自己的毛笔(现在想来更像是画笔),潦草地写下几个字“华南师范大学某某会”,众人都拍手叫好,然后各自继续写“上大人孔乙己”。老人的眼光又闪到一旁,渐渐失了笑意,悄悄地要走远。
我忽然有些伤感,挤进人群中要了一支大一点的笔,蘸饱了墨,开始写。人群里开始读我的字:“莫道……莫道什么?莫道不销魂吗?哈哈哈哈哈……”老人听到声音,就走回来看。看我写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天”字一收笔,我回头看他,他大笑着要跟我握手。我忙放下笔迎过去,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同行的人翻译说:“爷爷夸你写得好。”我看着老人的眼睛,他的眼光终于没有再闪开,我竟有些欣慰。
臨走时,老人在纸上写下要我好好读书的话,然后说了一段我听不懂的方言。可惜当时身边没有人给我翻译,以至于我至今都不知他说了什么。
离别时,我感到幸运又遗憾,不知这位深山小镇里能识文断字、舞文弄墨的老人,到底经历过怎样的人生变故。也许对于他来说,唯有诗歌,能抚灵魂吧。
赘述
我经常听人说,如此景色美到语言也不能描述。其实很多东西,语言营造出来了,图画未必能直观展现出来。有一些奇妙的境界和相应的感情,在字与字的跳转、词与词的关联、句与句的契合之中呈现在你脑海里。你看到的东西别人都看不到,这就是情怀。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存在于目光所及之处,如山川湖泊、春夏秋冬;同时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需要用情怀去感悟,如“满船清梦压星河”“月明荞麦花如雪”。
而唯有情怀,能抚灵魂。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2015级学生) (葛祎)
“鲸鱼的尸体在深海中,仍将滋养其他动物十五年。”盖瑞·施耐德这样写道。自古以来,在广袤的海洋中,有一种体形庞大的生灵在生存、繁衍和迁徙,它们是鲸。鲸死去的时候,庞大的身躯会缓缓地落入深不可测的海底,落到超过活着时能潜游到的最深的地方,最后停在安静的海水里,成为一座巨大的“鲸落”,供养深海里隐藏着的小生灵。英文中,称之为whale fall,中文翻译过来是鲸落的意思。就这样,无意间的翻译,译出来了英文里原词没有的情怀。
Whale fall直译成句子的话,应该是鲸鱼的沉落。幻想成一幅画,即一头巨鲸,缓缓地、不可挽回地、有些令人惋惜地、场面宏大的落入了深深的海底。这是一种美的实现,既有西方意象主义的色彩,又含有东方物哀主义的影子,文学家可以面对它发奋作诗。的确,盖瑞·施耐德以此写下了动人的诗篇。且倘若有人想为这个宏大而不可挽回的场景作一幅画的话,也应是十分适合且美妙的。
我们翻译过来的“鲸落”,在译工上虽没有多做雕琢,但只这一个词,就已饱含英文中缺乏的人文情怀,这就是汉语的魅力。事物的衰败是“落”,停留或居住的地方也是“落”,聚落、群落、部落等,一系列的“落”组成了最为原始、朴素的安定和生活的单位。久而久之,这种情怀无需多言。“鲸落”也从一支绝美的舞变成了一座壮阔的城,骨头里都是情怀。
我们是有情怀的民族。“雍正爷的精神还在这一民族的骨子里传承着”,李白、杜甫、孟浩然的精神也无不在这一民族的骨子里传承着。
关雎
上中学的时候,教我语文的是个很有见解的老师。他说他上大学语文的第一节课,教授顶着一头白花花的头发,摇头晃脑地诵了一堂课的《春江花月夜》,旁若无人。说罢,他也摇头晃脑地背了一通《春江花月夜》。
毕业之前的最后一节语文课,讲完最后一张卷子,他要我们全班齐背《关雎》,我们感到莫名其妙——都要高考了,我们已经默写过好多遍了,还需要再背吗?可我们还是依照他的要求背完了。下课了,他夹上语文课本,淡淡地说了句:“好久没听你们念诗了……现在,下课吧。”
我至今仍不能忘怀,他在课上谈笑风生间引用的那些语句。讲荷塘月色时,他讲到“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讲嵇康时,他讲到“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讲到学生们都使他很满意,用的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多年后,当我站在南中国的榕树下回望故乡的时候,常常会记起这些诗词,记起我尊敬的老师和他那一派文人的骨气。
残照
夏天的时候,我跟着队伍赴圭岗镇“三下乡”,到一个坐落在小山坡上的养老院。沿着林荫路往山腰走,两边都是高耸着的竹,投下密密的影,散发出亚热带植物特有的气息。行至山腰,一排低矮的平房,里面有十来个老人,他们都没有亲人。
院长说,已经没有亲人能照顾他们了,镇政府出资建设了这座小小的养老院。这些老人里还有抗美援朝的老兵,至今仍每天穿着当年的军装,戴着破旧的军帽。后来我看到,太阳照不到的阴凉处,横着的条凳上,蜷坐着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目光空洞地看着前方,一身军装。
还有一位老人家,八十多岁,已经听不见了。我拿着笔跟纸与他交谈,他写得一手好字,还会写反字,会变魔术。我想,很多年前他也许是个走江湖的好手。老人家话少,写的字也少,眼光闪到一旁,不知在想些什么。
队长坚持要我们和老人一起练习书法,买了几支不聚锋的廉价毛笔,几张半生的宣纸。一群大学生在纸上写着“上大人孔乙己”之类的字,那位“走江湖好手”的老人拿出一支自己的毛笔(现在想来更像是画笔),潦草地写下几个字“华南师范大学某某会”,众人都拍手叫好,然后各自继续写“上大人孔乙己”。老人的眼光又闪到一旁,渐渐失了笑意,悄悄地要走远。
我忽然有些伤感,挤进人群中要了一支大一点的笔,蘸饱了墨,开始写。人群里开始读我的字:“莫道……莫道什么?莫道不销魂吗?哈哈哈哈哈……”老人听到声音,就走回来看。看我写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天”字一收笔,我回头看他,他大笑着要跟我握手。我忙放下笔迎过去,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同行的人翻译说:“爷爷夸你写得好。”我看着老人的眼睛,他的眼光终于没有再闪开,我竟有些欣慰。
臨走时,老人在纸上写下要我好好读书的话,然后说了一段我听不懂的方言。可惜当时身边没有人给我翻译,以至于我至今都不知他说了什么。
离别时,我感到幸运又遗憾,不知这位深山小镇里能识文断字、舞文弄墨的老人,到底经历过怎样的人生变故。也许对于他来说,唯有诗歌,能抚灵魂吧。
赘述
我经常听人说,如此景色美到语言也不能描述。其实很多东西,语言营造出来了,图画未必能直观展现出来。有一些奇妙的境界和相应的感情,在字与字的跳转、词与词的关联、句与句的契合之中呈现在你脑海里。你看到的东西别人都看不到,这就是情怀。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存在于目光所及之处,如山川湖泊、春夏秋冬;同时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需要用情怀去感悟,如“满船清梦压星河”“月明荞麦花如雪”。
而唯有情怀,能抚灵魂。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2015级学生) (葛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