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园里的“自然之美”
也许你没有留意过校园上空的金雕,但你一定听到过麻雀、喜鹊的叽叽喳喳和乌鸦粗嘎的“啊——啊——”声。或者,你还在别人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过出没在宿舍区的戴胜、红六楼边微胖的北松鼠、镜春园附近的黄鼬……
这是近日火遍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同学,你见过东方角鸮吗》的开头,正文用图文的形式介绍了黄鼬、戴胜、鸳鸯宝宝、黄胸鹀、细纹苇莺、绿头鸭和东方角鸮等各种生活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生物物种。但引起网友热议的是,北京大学的部分师生提出要在校园内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构想。
为什么会有这样别出心裁的构想?这还要从十六年前,北京大学学生监测校园物种说起。
2002年,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的成员开始对燕园内的鸟类、鱼类、昆虫、植物进行调查。王放加入这个社团后,秉承“认识自然,感悟生命”的指导思想,开始观察活跃在北京大学校园里的物种。一个夏天,他路过荷塘,不经意看到还在学习飞翔的家燕幼鸟张大嘴巴,落在荷花上等着“妈妈”喂食,這让他不由自主地用相机记录了下来。后来的一个夜晚,他路过未名湖,听到圆润又多变的鸣叫声,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他循声四处寻找,最后在未名湖沿岸发现了一只外形似鹰,却没有用于收集音波的显著面盘、翎领和耳羽簇的动物。他悄悄拍下了自己看到的情况,经查阅资料后才知道,这是进入繁殖期的鹰鸮,属于中型猛禽。
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出现得较为频繁的是红隼。有一次,王放路过博雅塔时,看到一只红隼叼着一只麻雀翱翔在天空,他赶快用相机记录了下来。还有一次,他看到一只红隼幼鸟趴在大楼外的空调室外机上,他立即驻足观察,发现那只红隼幼鸟是在用一个个空调室外机当跳板,为自己成年之后展翅高飞做练习。
王放观察到的不仅有鸟类,还有各类动物。有一次,他在校长办公楼一线的小山上看到一个洞。怎么看也不是人为的,可就是不见它的“主人”。那段时间,他经常“潜伏”在那个洞附近细心观察,后来发现,洞的主人竟是一只刺猬。它夏天觅食,冬季蛰伏,已经挖掘出了庞大的地下行宫。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至少两个黄鼬家庭。一个家庭经常活动于宿舍区和食堂,另一个家庭活动于野地。他每次都是带着相机在那里等待,碰巧了才能够看到它们。长期的观测让他认识了更多的野生物种,甚至包括岩松鼠和赤链蛇,这也让他体会到了自然之美。
2009年,在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帮助下,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开展了系统的校园鸟类监测和植物物候监测工作。鸟类监测的路线主要在校园北部,全长约4千米。每次做鸟类物种调查时,绿色生命协会的成员都会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记录观测到的鸟种、数量和具体坐标,然后将数据统一存入保护中心,以供查阅和科研分析。
现任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会长的龚梓桑参加鸟类调查的次数最多,日积月累,她的观鸟清单上已经有了九十九种鸟。她并未设想过第一百种鸟会是什么样子,没想到这一次带给了她惊喜。这次,她遇到的是中型鸟类,头顶和后颈呈暗灰色,头侧浅灰,两翅表面是深褐色。它不仅颜色奇特,叫声更是与众不同,除了格外洪亮之外,还四声一度,每隔两三秒叫一声,原来它是四声杜鹃。
时光流转,北京大学的师生对校园物种的监测进行了16年。这期间,他们发现了300多种动物和超过470种高等植物。其中,鸟类已达208种,兽类11种,鱼类26种,两栖爬行类11种,蝴蝶27种,蜻蜓26种,甚至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以及鹰鸮、东方角鸮、鸳鸯等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为了更好地保护校园生物的多样性,北京大学学生提出了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构想。构想中,保护小区的面积约为42.5公顷,将校园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一些生物多样性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停止清理枯木、落叶,不打除草剂等农药,以保持这些区域的自然状态。 (李静)
这是近日火遍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同学,你见过东方角鸮吗》的开头,正文用图文的形式介绍了黄鼬、戴胜、鸳鸯宝宝、黄胸鹀、细纹苇莺、绿头鸭和东方角鸮等各种生活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生物物种。但引起网友热议的是,北京大学的部分师生提出要在校园内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构想。
为什么会有这样别出心裁的构想?这还要从十六年前,北京大学学生监测校园物种说起。
2002年,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的成员开始对燕园内的鸟类、鱼类、昆虫、植物进行调查。王放加入这个社团后,秉承“认识自然,感悟生命”的指导思想,开始观察活跃在北京大学校园里的物种。一个夏天,他路过荷塘,不经意看到还在学习飞翔的家燕幼鸟张大嘴巴,落在荷花上等着“妈妈”喂食,這让他不由自主地用相机记录了下来。后来的一个夜晚,他路过未名湖,听到圆润又多变的鸣叫声,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他循声四处寻找,最后在未名湖沿岸发现了一只外形似鹰,却没有用于收集音波的显著面盘、翎领和耳羽簇的动物。他悄悄拍下了自己看到的情况,经查阅资料后才知道,这是进入繁殖期的鹰鸮,属于中型猛禽。
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出现得较为频繁的是红隼。有一次,王放路过博雅塔时,看到一只红隼叼着一只麻雀翱翔在天空,他赶快用相机记录了下来。还有一次,他看到一只红隼幼鸟趴在大楼外的空调室外机上,他立即驻足观察,发现那只红隼幼鸟是在用一个个空调室外机当跳板,为自己成年之后展翅高飞做练习。
王放观察到的不仅有鸟类,还有各类动物。有一次,他在校长办公楼一线的小山上看到一个洞。怎么看也不是人为的,可就是不见它的“主人”。那段时间,他经常“潜伏”在那个洞附近细心观察,后来发现,洞的主人竟是一只刺猬。它夏天觅食,冬季蛰伏,已经挖掘出了庞大的地下行宫。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至少两个黄鼬家庭。一个家庭经常活动于宿舍区和食堂,另一个家庭活动于野地。他每次都是带着相机在那里等待,碰巧了才能够看到它们。长期的观测让他认识了更多的野生物种,甚至包括岩松鼠和赤链蛇,这也让他体会到了自然之美。
2009年,在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帮助下,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开展了系统的校园鸟类监测和植物物候监测工作。鸟类监测的路线主要在校园北部,全长约4千米。每次做鸟类物种调查时,绿色生命协会的成员都会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记录观测到的鸟种、数量和具体坐标,然后将数据统一存入保护中心,以供查阅和科研分析。
现任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会长的龚梓桑参加鸟类调查的次数最多,日积月累,她的观鸟清单上已经有了九十九种鸟。她并未设想过第一百种鸟会是什么样子,没想到这一次带给了她惊喜。这次,她遇到的是中型鸟类,头顶和后颈呈暗灰色,头侧浅灰,两翅表面是深褐色。它不仅颜色奇特,叫声更是与众不同,除了格外洪亮之外,还四声一度,每隔两三秒叫一声,原来它是四声杜鹃。
时光流转,北京大学的师生对校园物种的监测进行了16年。这期间,他们发现了300多种动物和超过470种高等植物。其中,鸟类已达208种,兽类11种,鱼类26种,两栖爬行类11种,蝴蝶27种,蜻蜓26种,甚至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以及鹰鸮、东方角鸮、鸳鸯等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为了更好地保护校园生物的多样性,北京大学学生提出了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构想。构想中,保护小区的面积约为42.5公顷,将校园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一些生物多样性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停止清理枯木、落叶,不打除草剂等农药,以保持这些区域的自然状态。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