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小伙纳鞋底 10年报答慈母恩
15年前,唐县迷城乡下庄村的赵敬伟因腰部粉碎性骨折失去行走能力。10年来,他以顽强的毅力学习针线活,成了远近闻名的“针线活高手”。
“原来最不容易的是我老娘啊”
斜靠在被褥上,一只手扶着鞋底,一只手费力地压动机器把手打针眼……笔者在唐县迷城乡下庄村见到赵敬伟时,这个身高超过1.8米的32岁小伙子正在炕上纳鞋底。他的老母亲马胜民则在一旁认真地搓着纳鞋底的线。
下庄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15年前,17岁的赵敬伟上山摘柿子,不慎从一棵5米高的柿子树上跌落,造成腰部粉碎性骨折。当时赵敬伟的父亲因癌症刚刚去世,家里为父亲治病欠下不少外债。因缺钱治病,赵敬伟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瘫痪在床。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脾气开始日渐暴躁,时常挥舞拳头砸墙,甚至暗藏刀子自残双腿。
“我瞧在眼里,心像刀割啊!”70岁的马胜民回忆起当初的情形,老泪横流。那段时间里,她默默地忍受着赵敬伟的狂躁,悉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无论白天黑夜,她每隔一小时就给儿子翻一次身,一有时间就给儿子揉腿,阳光好的时候就把儿子背到院子里晒太阳……
“经历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想不开。其实只要想通了,什么都好说。”赵敬伟告诉笔者,卧床5年后,他突然不再抱怨和狂躁,而是平静了下来。
这种转变缘于一次爱心人士的拜访。那一年,一位爱心人士到家里来看望赵敬伟,他临走时握着马胜民的双手动情地说:“大妈,最让我敬佩的人,是你啊!”这句话像一声惊雷,震醒了躺在炕上的赵敬伟。“那天我发呆了很长时间,这些年的经历像放电影一样不停地在脑子里闪过……”赵敬伟告诉笔者,“别人对我好,我会感动,可我却从没对我妈说过一句‘谢谢’,原来最不容易的是我老娘啊!”
从那一刻起,赵敬伟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他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能这样一直拖累老娘。
“能做针线活养活母亲,我很开心”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身高只有1.5米的马胜民再次用尽全身力气背着儿子去院子里晒太阳。赵敬伟突然开了口:“妈,你教我做针线活吧,我想赚钱养活你!”老母亲听到这句话,眼泪涌了出来,因为她知道“儿子有这想法,就不会寻死了”。
有了坚定的想法,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为了学会纳鞋底,赵敬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当时没有扎针眼的机器,他只能高举双臂躺在炕上,全靠手臂和手指的力量给鞋底扎针眼。手臂酸麻是常事儿,扎破手也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放弃,甚至为了把线拽紧,还用牙齿咬着针来加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顽强的毅力,赵敬伟很快就学会了针线活。他不但把鞋底纳得越来越精致,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原来一双鞋底纳一周,现在一天就纳一双,他也渐渐赢得了“针线活高手”的美名。笔者了解到,这些纳过的鞋底大都由老母亲背到8公里外的集市上卖给布鞋店和小摊点。由于鞋底纳得好,踩在脚下很舒服,所以很受集市周边村民的欢迎。渐渐地,人们也都得知了赵敬伟瘫痪在床的情况,被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更加愿意购买他纳的鞋底。
“人活着,得有个盼头,他能有出息,我很高兴。”马胜民说,这些年,村里、乡里以及爱心人士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少。“能做针线活养活母亲,我很开心!”赵敬伟说,他下一步的计划就是锻炼腿部肌肉,让老母亲能在有生之年见到自己站起来。 (田泽霖 龚正龙)
“原来最不容易的是我老娘啊”
斜靠在被褥上,一只手扶着鞋底,一只手费力地压动机器把手打针眼……笔者在唐县迷城乡下庄村见到赵敬伟时,这个身高超过1.8米的32岁小伙子正在炕上纳鞋底。他的老母亲马胜民则在一旁认真地搓着纳鞋底的线。
下庄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15年前,17岁的赵敬伟上山摘柿子,不慎从一棵5米高的柿子树上跌落,造成腰部粉碎性骨折。当时赵敬伟的父亲因癌症刚刚去世,家里为父亲治病欠下不少外债。因缺钱治病,赵敬伟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瘫痪在床。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脾气开始日渐暴躁,时常挥舞拳头砸墙,甚至暗藏刀子自残双腿。
“我瞧在眼里,心像刀割啊!”70岁的马胜民回忆起当初的情形,老泪横流。那段时间里,她默默地忍受着赵敬伟的狂躁,悉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无论白天黑夜,她每隔一小时就给儿子翻一次身,一有时间就给儿子揉腿,阳光好的时候就把儿子背到院子里晒太阳……
“经历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想不开。其实只要想通了,什么都好说。”赵敬伟告诉笔者,卧床5年后,他突然不再抱怨和狂躁,而是平静了下来。
这种转变缘于一次爱心人士的拜访。那一年,一位爱心人士到家里来看望赵敬伟,他临走时握着马胜民的双手动情地说:“大妈,最让我敬佩的人,是你啊!”这句话像一声惊雷,震醒了躺在炕上的赵敬伟。“那天我发呆了很长时间,这些年的经历像放电影一样不停地在脑子里闪过……”赵敬伟告诉笔者,“别人对我好,我会感动,可我却从没对我妈说过一句‘谢谢’,原来最不容易的是我老娘啊!”
从那一刻起,赵敬伟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他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能这样一直拖累老娘。
“能做针线活养活母亲,我很开心”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身高只有1.5米的马胜民再次用尽全身力气背着儿子去院子里晒太阳。赵敬伟突然开了口:“妈,你教我做针线活吧,我想赚钱养活你!”老母亲听到这句话,眼泪涌了出来,因为她知道“儿子有这想法,就不会寻死了”。
有了坚定的想法,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为了学会纳鞋底,赵敬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当时没有扎针眼的机器,他只能高举双臂躺在炕上,全靠手臂和手指的力量给鞋底扎针眼。手臂酸麻是常事儿,扎破手也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放弃,甚至为了把线拽紧,还用牙齿咬着针来加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顽强的毅力,赵敬伟很快就学会了针线活。他不但把鞋底纳得越来越精致,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原来一双鞋底纳一周,现在一天就纳一双,他也渐渐赢得了“针线活高手”的美名。笔者了解到,这些纳过的鞋底大都由老母亲背到8公里外的集市上卖给布鞋店和小摊点。由于鞋底纳得好,踩在脚下很舒服,所以很受集市周边村民的欢迎。渐渐地,人们也都得知了赵敬伟瘫痪在床的情况,被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更加愿意购买他纳的鞋底。
“人活着,得有个盼头,他能有出息,我很高兴。”马胜民说,这些年,村里、乡里以及爱心人士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少。“能做针线活养活母亲,我很开心!”赵敬伟说,他下一步的计划就是锻炼腿部肌肉,让老母亲能在有生之年见到自己站起来。 (田泽霖 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