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济三滇 德护桃李
关键词:苏涟;名老中医;历程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01—03
苏涟,1927年9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人。195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从事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发表论著50余篇,获卫生部、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4项。曾任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国一西班牙两国联办“加泰罗尼亚一云南”中医学院第一副董事长、科教委员会主席、卫生部首届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卫生厅中医药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云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副主编。现任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 百拇医药
苏涟,1927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其父苏镜川系云南省名中医,毕生致力于岐黄之术济世救人,德高望重。苏涟自幼即受庭训,少年之时已熟读《内经知要》、《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医学著作,并常随父临诊抄方,学习医药,感悟医德,耳闻目睹中医药之效而立志学医。上个世纪40年代末昆明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在著名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中,他和云南大学附中医学小组的同学们就承担起了医疗救护工作,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参加了革命工作,也开始了其最初的从医生涯。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昆明五华学院中文系,1949年考入云南大学医学院六年制本科,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医院内科、传染病科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曾师从于著名中医、针灸专家蒲辅周、鲁之俊、朱琏、聂焕然等学习中医、针灸,并结业于云南省首届针灸班、中医骨干班。在北京“卫生部传染病高级医师进修班”学习期间,其在蒲辅周教授指导下进行乙型脑炎的诊治研究工作,并学习有关温病的理论和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受益良深,蒲老是他运用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引路人。他通过临床实践深切地体会感受到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确切疗效,增强了他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信心和决心。1957年他在昆明医学院开设《传染病学》课程及传染病科,为奠基人之一,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 百拇医药
苏涟教授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潜心于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从事传染病、中医温病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他认为中西医结合有利于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也更能体现中国医学的特色。
云南省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解放前被称之为“瘴疫之地”。解放后面对传染病流行和缺医少药的现状,防治传染病是云南省卫生工作的重点。数十年来他一直工作在防治传染病的第一线,踏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云南省107个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并培养了大批的各民族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为边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贡献。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是基础,治疗上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疗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他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边学习边实践,取长补短,从实践中探索总结提高疗效。他通过实践,从大量的病例中总结有效的防治方法。在1965年以前就总结了十余种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经验,撰写论文16篇。1957年昆明猩红热流行,青霉素虽对病原菌敏感,疗效显著,但早期应用影响抗体形成,复发率高,为此,苏涟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结合中医文献记载和云南名老中医的经验,选用桔梗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110例治疗组和100例青霉素对照组的观察,症状体征恢复二者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早期导师,工作上的良师益友。
, http://www.100md.com
他医德高尚,常以《大医精诚》作为严以律己的镜子。时时教导学生“仁者而后有仁术,为医之道,医德为本”,“老老实实做学问,诚诚恳恳待病人”。他接诊患者,热情耐心,循因释疑,据理解惑,告之宜忌,帮贫助困,解急救难;在临床一线工作抢救患者争分夺秒,他为抢救传染病患者而不顾个人安危,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因血源紧张,为抢救危重病人而义务献血六次。他高尚的医德医风,深得患者的赞誉和衷心爱戴。
他不仅亲历亲为实践中西医结合,多年来还为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医学院等单位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骨干,并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的学术继承人有张超、王丽、陈文慧、林青、李顺英、苏平。现苏老已年近八旬,但他仍勤学不倦,诲人不厌,临床也从未中断,还在为广大病人服务。他常引用前贤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自勉,他说自己的知识学问是很有限的,要珍惜时光,多学一点,多做一点,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后人,多为病人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可谓“术济三滇,德护桃李”。他崇高的医德医风、治学精神和精湛的医术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百拇医药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01—03
苏涟,1927年9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人。195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从事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发表论著50余篇,获卫生部、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4项。曾任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国一西班牙两国联办“加泰罗尼亚一云南”中医学院第一副董事长、科教委员会主席、卫生部首届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卫生厅中医药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云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副主编。现任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 百拇医药
苏涟,1927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其父苏镜川系云南省名中医,毕生致力于岐黄之术济世救人,德高望重。苏涟自幼即受庭训,少年之时已熟读《内经知要》、《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医学著作,并常随父临诊抄方,学习医药,感悟医德,耳闻目睹中医药之效而立志学医。上个世纪40年代末昆明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在著名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中,他和云南大学附中医学小组的同学们就承担起了医疗救护工作,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参加了革命工作,也开始了其最初的从医生涯。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昆明五华学院中文系,1949年考入云南大学医学院六年制本科,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医院内科、传染病科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曾师从于著名中医、针灸专家蒲辅周、鲁之俊、朱琏、聂焕然等学习中医、针灸,并结业于云南省首届针灸班、中医骨干班。在北京“卫生部传染病高级医师进修班”学习期间,其在蒲辅周教授指导下进行乙型脑炎的诊治研究工作,并学习有关温病的理论和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受益良深,蒲老是他运用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引路人。他通过临床实践深切地体会感受到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确切疗效,增强了他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信心和决心。1957年他在昆明医学院开设《传染病学》课程及传染病科,为奠基人之一,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 百拇医药
苏涟教授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潜心于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从事传染病、中医温病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他认为中西医结合有利于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也更能体现中国医学的特色。
云南省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解放前被称之为“瘴疫之地”。解放后面对传染病流行和缺医少药的现状,防治传染病是云南省卫生工作的重点。数十年来他一直工作在防治传染病的第一线,踏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云南省107个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并培养了大批的各民族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为边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贡献。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是基础,治疗上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疗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他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边学习边实践,取长补短,从实践中探索总结提高疗效。他通过实践,从大量的病例中总结有效的防治方法。在1965年以前就总结了十余种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经验,撰写论文16篇。1957年昆明猩红热流行,青霉素虽对病原菌敏感,疗效显著,但早期应用影响抗体形成,复发率高,为此,苏涟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结合中医文献记载和云南名老中医的经验,选用桔梗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110例治疗组和100例青霉素对照组的观察,症状体征恢复二者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早期导师,工作上的良师益友。
, http://www.100md.com
他医德高尚,常以《大医精诚》作为严以律己的镜子。时时教导学生“仁者而后有仁术,为医之道,医德为本”,“老老实实做学问,诚诚恳恳待病人”。他接诊患者,热情耐心,循因释疑,据理解惑,告之宜忌,帮贫助困,解急救难;在临床一线工作抢救患者争分夺秒,他为抢救传染病患者而不顾个人安危,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因血源紧张,为抢救危重病人而义务献血六次。他高尚的医德医风,深得患者的赞誉和衷心爱戴。
他不仅亲历亲为实践中西医结合,多年来还为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医学院等单位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骨干,并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的学术继承人有张超、王丽、陈文慧、林青、李顺英、苏平。现苏老已年近八旬,但他仍勤学不倦,诲人不厌,临床也从未中断,还在为广大病人服务。他常引用前贤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自勉,他说自己的知识学问是很有限的,要珍惜时光,多学一点,多做一点,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后人,多为病人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可谓“术济三滇,德护桃李”。他崇高的医德医风、治学精神和精湛的医术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