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体会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病因病机;临床分期;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575.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7-0057-02
慢性胆囊炎可由急性胆囊炎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来,也可因胆道蛔虫或胆道结石引起,病情时轻时重,缠绵难愈。本病属中医学“胁痛”、“胃脘痛”、“黄疸”等范畴。根据其病因病机及证候特征,临床可分为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和恢复期,中医药治疗应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必要时可配合对症治疗。现将笔者治疗慢性胆囊炎体会报道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邪内侵,或饮食不调,或忧郁恼怒所致。病位主要在胆,其发病与转归与肝、脾、胃密切相关。胆为六腑之一,宜通降。其“通”有赖肝气之疏泄,“降”则靠胃气之下行。因此,当肝为邪侵或情志不遂而致疏泄失常,胃为邪扰或食伤气滞而失和降,终致胆气不利而发病。《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又为三焦阳气升降出入之枢纽,胆气是否畅达又可直接影响各脏腑尤其是脾胃功能活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是脾胃维持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若胆气失于调畅,影响胆汁的贮藏与排泄,反致脾失健运,或加重胃失和降,势必气血化源不足;引起或加重肝气郁滞,久则气病及血,致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胆气不利,“不通则痛”,故以胁部或脘肋疼痛为基本表现:“邪在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