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0年第12期
编号:12011435
赵淳教授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学术经验(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年第12期
     3 导师依据阴阳学说及心衰现代研究成果阐释心衰病机和证治规律

    3.1 从阴阳学说人手,深化心衰病机认识 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总纲,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亢盛。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或“阳病治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动态平衡。

    阴阳学说现代研究成果表明:肾阴、肾阳与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同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对矛盾,均能调控机体全身器官组织的功能,如肾阴虚症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耳鸣、舌红或绛、脉细数等与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素能系统活动偏亢颇相吻合。而肾阳虚症见畏寒肢冷、腰酸耳鸣、尿清便溏、脉迟缓又与副交感神经机能偏亢或交感神经机能减退相近似,滋肾阴药可以抑制交感一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的偏亢状态,温肾阳药可以提高该系统的偏衰状态,从而调控使整个机体的功能达到阴阳平衡。

    有临床研究证实,在出现心衰症状之前患者就有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及交感神经纤维传出冲动的增加,在晚期和顽固性心衰患者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是正常人的10倍,而且基础状态下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死亡率及预后密切相关。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是心衰发生时最快速最早期的代偿机制之一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9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