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心脏 延长寿命
“呵护”一词近年多与肌肤、秀发相组合,那是为了容颜。引申说来,由表及里,呵护心脏的涵义就不言而喻了。
心,生物学的解释是人和高级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哲学的概念为,心是人的思维活动器官。心脏病的由来已久,它是人体器官疾病之一,也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疾病,它的键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安危存亡。最近,网上有人编辑了《过劳死与英年早逝精英名录》,年龄均在32岁至63岁之间。其中包括侯耀文、高秀敏、古月、傅彪、郭昶、高枫、陶金、邓丽君、陈晓旭、柯受良、梅艳芳、李小龙、从飞、梁左、许中田、邹爱国、郑立、白青峰、焦连伟、张广厚、郭超人、蒋筑英、罗健夫、郑培民、李至伦、陈逸飞等近百位,尚有无计其数的不知名者。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赢得了世界,却输了健康。接二连三的“名流”英年猝死,倒让生者紧张不安。
据最新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 700万人死于心脏病和中风。基于心脏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超级杀手,为进一步提醒人们的重视,世界心脏联盟确定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世界心脏日”。2000年9月24日为第一个“世界心脏日”,主题是“关爱心脏,健康搏动”。今年的世界心脏日为9月25日,主题为“肥胖与心脏病”。世界心脏日活动自2002年引入我国以来,今年已进行到第5届,今年国内的活动主题为:“你的心脏有多年轻?”
设立“世界心脏日”的目的,是唤起人们提高对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如缺乏运动、吸烟等)的认识;同时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手段,开展控制危险因素的宣传活动。旨在激励人们把静态的生活方式改变为积极的行动,从运动开始,逐步开展控制心脏病危险因素的行动。
2004年末,第四届长城循证心脏病学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胡大一教授传达了来自欧洲心脏病学峰会的新知——只要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坚持运动,合理饮食,减肥,戒烟,选择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及时发现和充分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代谢异常,人类62岁前不得心梗已不是梦想,征服冠心病的时代已不遥远。因此,专家提示:对于心血管健康的干预越早越好,而健康教育也应细分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尔后的三年中,医学研究步步为营,节节推进。有关保护心脏的科普常识也宣传得家喻户晓。国外资料已证实,40岁起关注健康,摒弃不良生活方式,预期寿命可以延长5.5岁;但如果到50岁或以后才开始健康投资,预期寿命最多只能延长2.1岁。美国心脏病学会今年公布的最新饮食指南,还包括了生活方式建议,强调了体育锻炼和不吸烟的重要性。并且首次规定“反式脂肪摄入量”应为热能总量的1%以下。面对国人来说,心脏疾患的诱因恐怕还是“过劳”所致,也就是常说的“透支生命”,换言之“入不敷出”。
人到中年,是生命成就斐然的时刻。在人生的这个新起点上,有人再造辉煌;有人日薄西山。中年白领近10年平均寿命从58岁下降到53岁。“过劳”成为隐形杀手。“透支生命”早些年是个陌生的字眼,随着时间推移,却浸透在人们渐进流逝的岁月中。漫长的生涯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透支生命。老年人猝死者同样不断出现,似乎人们还有潜在的激情啊!所以医生一再忠告:严控“过劳”。
传闻,一位企业家38岁成为亿万富翁,却患了广泛性心肌梗死,幸好被救活了。他说:“为什么上天这么不公平?人家80岁不得病,我才38岁就得了这么要命的病!”其实,自然规律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人世间很多事可以不公平,但上天对人却始终是公平的。关键是个人能否定位于事业与健康的平稳坐标上;能否打牢健康的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忌烟限酒、心理平衡。美国《福布斯》杂志开出“长寿秘方”:增加运动;适度睡眠;开朗乐观;生活富足;遇事冷静;戒除烟瘾;抗氧化剂;娶嫁有道;夫妻生活;血液检查。中心是处世从容适度,提高生活质量,避免50岁前早亡。这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良方。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轻度身心失调”,常以疲劳、失眠、胃功能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这些失调容易恢复,约占知识分子的25%~28%。而“潜临床”状态,则是放任这种失调继续发展的结果,潜伏着向疾病发展的高度可能, 约占知识分子的30%~32%,40岁以上人群中“潜临床”状态者的比例近两年陡增。知识分子中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存在着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和免疫功能偏低的临界水平。如何严控“过劳”,还须因人而异,及时自行调剂。要锁定生活节律,不可妄加孤行;按时赴约体检,掌握异常动态;听从正当规劝,遵照医生嘱咐。
“劳逸结合”已是老生常谈,可是处于商品意识、市场经济的日趋深化,这句话就逐渐被淡漠了。快节奏、抢时间、争效益、赚大钱,似乎已是非过劳而无法为之的现实了。“劳逸结合”原本是人体生物钟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节奏的快慢、时间的错点、效益的丰歉、金钱的得失,都会使人体生物钟失去正常的运转。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成为“事业狂”,是一种病态心理的驱使。于是,健康离他而去,疾病悄然而至。
看过喜剧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就能悟出“记住昨天,把握今天和拥有明天”的深层涵义;而切不可“忘掉昨天,拼搏今天而失去明天”。中国画坛巨匠齐白石说过,天才、勤奋、修养、寿命都是缺一不可的。
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ASH)会议上,提出了高血压的新定义:高血压是一个由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这把高血压从单纯的血压读数扩大了,包括总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将全身血管床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损害、危险因素、亚临床疾病和心血管状态。在2006年的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上,明确认定了高血压的新定义。2007年的ACC年会又对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药进行论证。相信对于心血管疾病防治会有全新的进展。
如今,循证医学,即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倡导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一位患者。循证医学异于传统医学,在于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这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意义十分重大。
加拿大心脏医学权威罗伯兹教授预言,近年多项人类基因研究成果已使科学家确信,21世纪内全面治愈心脏病是可以实现的。今后50年内,人类的平均寿命将可达到150岁。长寿是每个人的梦想,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抵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根本。尽管科学家在努力探寻长寿之路,但并非人人都能踏上这条企盼已久的康庄大道。人的生命终究是有时限的,唯有自身珍惜生命,才不枉科学家为能使生命延长时限而矢志不渝地为人类平安生存做出的重大贡献。
呵护心脏,完善人格;充盈快乐,减少悲伤。人的心都一样至诚纯朴,严防自然与社会的污染,增强希望的再生能力。跨越时空,到老依然童真。, 百拇医药(汪宝树)
心,生物学的解释是人和高级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哲学的概念为,心是人的思维活动器官。心脏病的由来已久,它是人体器官疾病之一,也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疾病,它的键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安危存亡。最近,网上有人编辑了《过劳死与英年早逝精英名录》,年龄均在32岁至63岁之间。其中包括侯耀文、高秀敏、古月、傅彪、郭昶、高枫、陶金、邓丽君、陈晓旭、柯受良、梅艳芳、李小龙、从飞、梁左、许中田、邹爱国、郑立、白青峰、焦连伟、张广厚、郭超人、蒋筑英、罗健夫、郑培民、李至伦、陈逸飞等近百位,尚有无计其数的不知名者。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赢得了世界,却输了健康。接二连三的“名流”英年猝死,倒让生者紧张不安。
据最新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 700万人死于心脏病和中风。基于心脏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超级杀手,为进一步提醒人们的重视,世界心脏联盟确定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世界心脏日”。2000年9月24日为第一个“世界心脏日”,主题是“关爱心脏,健康搏动”。今年的世界心脏日为9月25日,主题为“肥胖与心脏病”。世界心脏日活动自2002年引入我国以来,今年已进行到第5届,今年国内的活动主题为:“你的心脏有多年轻?”
设立“世界心脏日”的目的,是唤起人们提高对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如缺乏运动、吸烟等)的认识;同时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手段,开展控制危险因素的宣传活动。旨在激励人们把静态的生活方式改变为积极的行动,从运动开始,逐步开展控制心脏病危险因素的行动。
2004年末,第四届长城循证心脏病学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胡大一教授传达了来自欧洲心脏病学峰会的新知——只要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坚持运动,合理饮食,减肥,戒烟,选择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及时发现和充分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代谢异常,人类62岁前不得心梗已不是梦想,征服冠心病的时代已不遥远。因此,专家提示:对于心血管健康的干预越早越好,而健康教育也应细分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尔后的三年中,医学研究步步为营,节节推进。有关保护心脏的科普常识也宣传得家喻户晓。国外资料已证实,40岁起关注健康,摒弃不良生活方式,预期寿命可以延长5.5岁;但如果到50岁或以后才开始健康投资,预期寿命最多只能延长2.1岁。美国心脏病学会今年公布的最新饮食指南,还包括了生活方式建议,强调了体育锻炼和不吸烟的重要性。并且首次规定“反式脂肪摄入量”应为热能总量的1%以下。面对国人来说,心脏疾患的诱因恐怕还是“过劳”所致,也就是常说的“透支生命”,换言之“入不敷出”。
人到中年,是生命成就斐然的时刻。在人生的这个新起点上,有人再造辉煌;有人日薄西山。中年白领近10年平均寿命从58岁下降到53岁。“过劳”成为隐形杀手。“透支生命”早些年是个陌生的字眼,随着时间推移,却浸透在人们渐进流逝的岁月中。漫长的生涯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透支生命。老年人猝死者同样不断出现,似乎人们还有潜在的激情啊!所以医生一再忠告:严控“过劳”。
传闻,一位企业家38岁成为亿万富翁,却患了广泛性心肌梗死,幸好被救活了。他说:“为什么上天这么不公平?人家80岁不得病,我才38岁就得了这么要命的病!”其实,自然规律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人世间很多事可以不公平,但上天对人却始终是公平的。关键是个人能否定位于事业与健康的平稳坐标上;能否打牢健康的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忌烟限酒、心理平衡。美国《福布斯》杂志开出“长寿秘方”:增加运动;适度睡眠;开朗乐观;生活富足;遇事冷静;戒除烟瘾;抗氧化剂;娶嫁有道;夫妻生活;血液检查。中心是处世从容适度,提高生活质量,避免50岁前早亡。这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良方。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轻度身心失调”,常以疲劳、失眠、胃功能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这些失调容易恢复,约占知识分子的25%~28%。而“潜临床”状态,则是放任这种失调继续发展的结果,潜伏着向疾病发展的高度可能, 约占知识分子的30%~32%,40岁以上人群中“潜临床”状态者的比例近两年陡增。知识分子中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存在着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和免疫功能偏低的临界水平。如何严控“过劳”,还须因人而异,及时自行调剂。要锁定生活节律,不可妄加孤行;按时赴约体检,掌握异常动态;听从正当规劝,遵照医生嘱咐。
“劳逸结合”已是老生常谈,可是处于商品意识、市场经济的日趋深化,这句话就逐渐被淡漠了。快节奏、抢时间、争效益、赚大钱,似乎已是非过劳而无法为之的现实了。“劳逸结合”原本是人体生物钟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节奏的快慢、时间的错点、效益的丰歉、金钱的得失,都会使人体生物钟失去正常的运转。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成为“事业狂”,是一种病态心理的驱使。于是,健康离他而去,疾病悄然而至。
看过喜剧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就能悟出“记住昨天,把握今天和拥有明天”的深层涵义;而切不可“忘掉昨天,拼搏今天而失去明天”。中国画坛巨匠齐白石说过,天才、勤奋、修养、寿命都是缺一不可的。
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ASH)会议上,提出了高血压的新定义:高血压是一个由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这把高血压从单纯的血压读数扩大了,包括总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将全身血管床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损害、危险因素、亚临床疾病和心血管状态。在2006年的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上,明确认定了高血压的新定义。2007年的ACC年会又对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药进行论证。相信对于心血管疾病防治会有全新的进展。
如今,循证医学,即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倡导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一位患者。循证医学异于传统医学,在于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这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意义十分重大。
加拿大心脏医学权威罗伯兹教授预言,近年多项人类基因研究成果已使科学家确信,21世纪内全面治愈心脏病是可以实现的。今后50年内,人类的平均寿命将可达到150岁。长寿是每个人的梦想,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抵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根本。尽管科学家在努力探寻长寿之路,但并非人人都能踏上这条企盼已久的康庄大道。人的生命终究是有时限的,唯有自身珍惜生命,才不枉科学家为能使生命延长时限而矢志不渝地为人类平安生存做出的重大贡献。
呵护心脏,完善人格;充盈快乐,减少悲伤。人的心都一样至诚纯朴,严防自然与社会的污染,增强希望的再生能力。跨越时空,到老依然童真。, 百拇医药(汪宝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