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 2015年第3期
编号:12618568
家音抵万金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5年第3期
     “父母在,不远游”。我没有远游的子女,可最近却为他人远游大洋彼岸的子女费点心。原来有一位旅美的z女士,是我的忘年交,近两年断了来往,她不复信,不回贺卡,我自然就作罢了。本来人生若浮云,聚聚散散,随风而逝,顺其自然,我并无芥蒂萦怀。可是z是个独生女,她在津的父母却忧心忡忡。z赴美七年,两次回国探亲,父母也去看望过她,过去习惯每月给父母来一次电话。可是近年来不按时来电,有时一拖三个月,给她发传真催促后才来电。最近又有近半年没有来电话,发传真和写信催问均无回音,打电话找不到本人,只有英语电话录音,父母又听不懂。

    z到哪里去了?她父母托我打听。我只好给与z住在同一地区的旅美友人c女士发了电子邮件,因为我不知z的电子邮件的地址。c很快给了我回复,她打过z的电话,虽未直接通话,但听到了z本人的留言,证实她安然无恙,工作单位也未变。c说,z既然不愿与父母通话,不愿与你通话,肯定也不愿与我通话,不过这是她的私人生活。z何时会给家里来电话,父母仍翘首企足地等待着。

    z为什么不和我联系呢?我明白。过去我们的交往是以文会友。她前几年不时写些异域风情一类的散文与我交流,在国内发表;也曾有个作家梦,故在业余时间从事写作。我知道她的工作十分紧张,近两年她放弃对写作的追求,自然更没有时间与我联系了。离开理想追求的导航,人生会不会演化成一场嘈杂的苦旅?人各有志,人各有相异的精神寄托,我何必多虑!

    z为什么不和父母联系?我不明白。记得1984年到纽约州立大学访问时,见到从北京来的留学生L。他母亲是知名的英语教授。他说来美四年了,刚来时很想家,每周给家里写信,以后写信少了,又改为打电话,如今连电话都不愿打了。当他得知我回国要在北京停留几天时,将他母亲的电话告我,托我回京替他打个电话报平安无事。z与L的身份还有所不同。她的职业促使她全力投入美国白领社会。与华人没有来往,彻头彻尾地接受美国文化,因而在对待双亲上也按照美国年轻人的方式,不再进行热线联系了。当然这不过是我妄加猜测,谁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父母在,不远游”。这话离现实太遥远了。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社会流动是必然的,否则社会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远游的儿女或许比在父母的卵翼下更有出息,更有作为。然而年迈的父母总为远游的儿女牵肠挂肚,也是人间亲情。我衷心希望的是:远游有音,传递信息,传递快乐,传递亲情,传递友谊。在传统社会是“家书抵万金”,在现代社会则是:“家音抵万金”!, http://www.100md.com(王老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