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6年第14期
编号:11159257
疼痛理论的变迁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5日 赵 英
第1页

    参见附件(127KB,1页)。

    19世纪,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带动了感觉和疼痛理论的发展。1826年,Johannes Muller提出了来自于外周感觉器官感受刺激并将痛觉传导到中枢的理论,从而为疼痛的专一理论和集中理论奠定了基础;1858年,Schiff提出了专一理论,认为疼痛和触觉通过不同的传导途径独立传导;1874年,Erd提出了集中理论,认为任何刺激只要达到足够的强度都会引起疼痛;1934年,Nafe提出皮肤感觉是由神经冲动的特定类型而不是单个的路径所决定的;1943年,Livingston根据某些特异神经机制试图解释疼痛的累加现象:1955年,Weddell和Sinchlair在Nafe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模型理论,他们认为所有的神经末梢都是相似的,只是支配毛囊的神经细胞不同,痛觉是由非特异性感受器接受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感觉;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了疼痛的“闸门”理论,开创了疼痛医学发展的新时期,这种理论几经修订,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以解释某些“疼痛症状”和对某些止痛方法的机制进行解释和研究。

    最初的闸门学说认为,外周的伤害性信息通过细的无髓神经C纤维和细的有髓A—δ纤维传到脊髓,终止于脊髓的胶质细胞即脊髓的闸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7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