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32397
食源性疾病(二)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5期
     典型案例 某大队社员王某通过该大队运输队长杨某购买本队病残老马1匹。私自屠宰后,于一个简陋棚中进行加工,加工制成的酱马肉及熟肉制品装入盛生马肉的竹筐内,细菌污染严重。在村口露天出售时,既无防尘、防蝇设备,也无切肉工具,用手抓卖,使酱马肉再次受到污染。结果造成187人中毒,其中117人病情较重,1名工人和2名儿童处于昏迷状态,经医院多方抢救才脱离危险。中毒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38~40℃),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腹痛,头痛,关节痛,全身无力,个别严重患者脱水,酸中毒,休克及昏迷。

    对王某制售的酱马肉、切肉的案板和中毒者排泻物的检验,均检出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这是一起由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熟肉制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病原学特点

    沙门氏菌属革兰阴性杆菌,菌型繁多,分布广泛,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数周,在人的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最适生长温度为20~37℃。不耐热,70℃5分钟可杀灭,煮沸可立即杀死。沙门菌属存在于家畜、家禽及鼠类的粪便中,常污染的食品为猪肉、牛肉、鱼肉、香肠、火腿和熏肉制品等。进食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后,该菌通过肠道上皮细胞经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进入血流,导致菌血症和全身感染。细菌被巨噬细胞破坏时产生极强的内毒素,引起腹泻、发热及肠道炎症反应。

    流行病学特点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