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7年第11期
编号:11478630
泄泻20余年治验解惑(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11期
     老师在该方使用时,这还不能作为首要问题。这是因为该方所适用的泄泻均是慢性的,虚实夹杂,病涉多脏,表现不一。从泻出物而言,已多不是急性泄泻时之大量水样物,故东垣在表述其性质时使用的是“大便不调”,这说明可为水样,也可是稀便,或者黏液便。我曾治某患,年仅34岁,泄泻达15年。每次排出极少黏液便,时轻时重,重时日排四五次,伴肠鸣腹胀,肢体筋脉疼痛,目红,乱梦连天,脉细数,舌苔薄白。该病虽为黏液便,但无脓血后重,而其伴见症目红、乱梦连天则提示了“阴火僭越”,肢体筋脉痛又反映了营不濡养,于是,处升阳益胃汤原方3剂。二诊时目红消失,乱梦大减,尤其可喜的是,大便每日仅1次,且量明显增多,通畅而无黏液,续用前方加黄芪以巩固疗效。

    学生老师所论使人看到了一代宗师李东垣突破脏腑辨证,融汇经典,出神入化的立方匠心,但我还有一点不明白,即乌梅丸也是桂枝、细辛等“风药”和黄连、黄柏等苦寒药,及当归、人参等益气药同用,也治久利,它在临床的使用原则和辨证与升阳益胃汤有哪些不同呢?

    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因为它是一个具有普遍鉴别意义的典型。首先,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厥阴内寄相火,阴中有阳,病后每多寒热错杂,厥阴风木,又常影响中土,因而多土虚木克证。乌梅丸寒热并用,土木两调,正是针对这种病机而设的。该方主治为蛔厥,其酸苦甘辛合用,又是对蛔“得甘则动,得苦则下,闻酸则静,得辛则伏”的全面考虑。《伤寒论·厥阴》病篇338条在详述了蛔厥的症状后,出乌梅丸,最后加了一句“又主久利”。说明该方主治是蛔厥,并可用治久利。这种久利是什么表现昵?当然是经久不愈的寒热错杂证。去年我治一37岁之男子,交替泻稀烂便,水样物,黏液便7个多月,粪检有脂肪球、白细胞,肠镜检查无异常,某大学附院诊为肠功能紊乱症,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患病半年多,体重下降约15kg。来诊时日泻2~6次,便后肛门灼热胀痛,脉迟细,舌质红,苔黄。诊为寒热错杂之久利证,处以乌梅丸加石榴皮、生麦芽。服药2剂泻即止,再服3剂仅余肛门热胀感,加枳壳、木香,又服4剂痊愈。两个月后体重恢复正常。以上理论认识和临床案例说明,乌梅丸的病机为寒热错杂,土虚木克,而非升阳益胃汤的谷气下流、阴火上僭;其组方原则为寒热并用,酸苦甘辛同施,而非与补益泻火药同组,其临床功效为温脏安蛔,而非升降阴阳,其所治之泻多有后重肛热,而非泄泻之同时,每见面热、心烦、身热等症。可见,在中医学里,很多粗看相似的方证,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模糊或混淆了其区别,临床轻则无效,重则误人,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就是古代医家对这个道理的刻骨名言。

    学生听老师讲后,认识了东垣所创升阳益胃汤的精妙,真是其方寓巧意,其效堪称奇。

    [ 上 页 ], 百拇医药(刘方柏)
上一页1 2